网友抗议黑心商家昧着良心赚钱,呼吁重建行业信任 近日,风波不断的乳制品行业再次被推向浪尖。网上疯传“老酸奶及果冻由皮鞋制成”,而相关企业坚决否认使用工业明胶,三大行业协会也发表声明为老酸奶、果冻正名。不少网友发问“难道我们是比谁的想象力更大,谁的牛皮吹得更高?现在社会,到底我们该信谁?”
此次事件导火索是央视主持人赵普发微博称“不要再吃老酸奶和果冻,尤其是孩子,内幕很可怕,不细说。”媒体人“朱文强”也在微博上也称“央视一哥们说,以后别吃果冻和酸奶,问为啥,他比喻说,哪天你扔了双破皮鞋,转眼就进你们肚子了,这才是今年3·15晚会重头,可惜没播。”微博发出后,立即引起了网友大量转载,猜测老酸奶和果冻的增稠剂极有可能就是炼制皮革的工业明胶。
有限的合格数量,无限的市场需求 有网友戏称“明胶也很忙,既要加工腐竹,给虾注胶,又要客串老酸奶等零食,还要主演药品胶囊。”许多消费者在购买酸奶时,都偏好浓稠度高、口感好的酸奶,也特别信赖传统酸奶。不少商家抓住商机,纷纷在酸奶中添加黏稠剂,例如食用明胶、果胶等。专家指出,食用明胶是一种蛋白质,适量添加不仅增进口感,还对身体有益;而工业明胶含大量重金属,食用相当于食毒。中国食品科学博士范志红表示“20年前的酸奶里就有明胶,只要是食用明胶就不用担心,可以说,弹性的食品基本上都含有食用明胶。”
网友们在网络上集体声明抗议“黑心商家昧着良心赚钱的恶劣行径”,不少网友说皮革制明胶的价格进入市场后仅是食用明胶价格的十分之一,差距颇为悬殊,这造成不法商家为谋求低成本而“偷梁换柱”.相关乳企负责人纷纷发出声明“大企业绝不可能有,小企业可能会用工业明胶”,“目前国内生产老酸奶的品牌奶企,添加的都是食用明胶,不值得为了节约一点儿钱添加工业明胶”.从成本上分析,每公斤食用明胶价格为25元,酸奶中明胶的用量仅为千分之一到千分之二,所以酸奶里添加明胶成本不超过5分钱,知名品牌没有必要为节约一点儿成本而损害自己的名牌效益。
重建乳制品行业信任 迄今为止,质检部门尚未检测出食品中含有工业明胶,也未接到工业明胶食品的投诉。北京质检局也发出声明称北京没有食用明胶获证生产企业。
乳制品协会理事长在近日接受采访时说:“目前我国乳制品质量是历史上最好的”.对此,网友们大致有两类评论:一种是激烈反驳,认为相关部门“吹嘘”已经不是第一次了,但仍不能反映实质问题;另一种表现出事不关己“神马都是浮云”的淡定。乳制品行业从三氯氰胺到如今皮鞋奶,消耗了它在公众心目中积累起来的多年信任,一次又一次的突发事件给消费者带来了沉重的伤害。食品安全领域似乎从来就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而消费者却总充当着“受伤的小绵羊”的角色。
有网友用数据反驳“工业明胶的使用,正好弥补了我国合格食用明胶今年一万吨缺口的尴尬局面”.这些违规操作大多出现在不知名的小型加工厂、山寨小作坊里,最值得忧虑的是他们生产的食品大部分流通于农村、小城镇,由于购买力较差,可能有大量的假冒伪劣食品被摆上货架,质检部门应在经济薄弱地区重点排查,加大监管力度。可事实上,市场中供不应求的食用明胶却一直支持着源源不断的食品输出,不少网友质疑监管部门的起码逻辑何在?可以说,食品问题已经威胁到了公众对市场及政府的公信力。
超过六成的网友认为,破坏信任很容易,而重建信任却是一个漫长而又痛苦的过程,这不单要求企业自律,更要依赖政府的大力监管。我国有关部门十分有必要将乳品质量安全作为食品安全监管的重中之重,制定从奶源到乳制品加工再到销售流通的全程监管机制,规范法律,持续深入开展行业治理整顿,严厉打击涉及乳制品安全的违法犯罪行为,只有国产乳品质量安全状况持续好转,消费者才能重拾信心。
同时,超过三成的网友呼吁媒体也要给予正面客观的报道,据了解目前在市面上还未发现真正含有工业明胶的酸奶,两条引发皮鞋奶争议的微博也已经删除。杜绝偏激、极端的观点,以免造成社会恐慌,严重影响行业发展,媒体面对这类事件要有科学依据,要慎重,这是媒体报道的原则。“噱头报道”往往是一些没有确凿证据的虚假消息,媒体应该立足客观科学的立场,传递正确的讯息,提高媒体公信力,稳定市场舆论秩序,帮助公众重建乳制品行业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