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品安全国家标准于3月26日由卫生部批准公布,6月1日正式开始实施。在生乳标准中,乳蛋白含量从1986年的每100克生乳蛋白质含量不低于2.95%降到了2.8%,菌落总数则从2003年每毫升50万调至200万。此前的国标已和国际标准有很大差距,而新国标则在本来已经很低的标准之上一降再降,新国标被冠以“中国奶业倒退标志”的帽子,也没有什么好奇怪的。
尽管业界一片哗然,卫生部有关负责人对此回应说,乳品安全国家标准符合中国国情和产业实际。这也正是广东省奶业协会副会长王丁棉感觉困惑的,在丹麦,在新西兰,在几乎所有的乳业大国,生乳蛋白质含量标准都至少在3.0%以上,而菌落总数,美国、欧盟是低于10万,丹麦是3万,更是比中国严格数十倍。“蛋白质含量关乎营养,菌落总数则攸关质量,但是蛋白质含量和菌落数量不是什么高科技含量的东西,即使是散户,只要饲养得当,完全能够达到原来的标准。”
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新希望乳业技术总监汪家琦也表示,目前中国规模化养殖和散户的比例大概是3 : 7,但即使是散户,也只有不到20%“只养不管”,达不到原来的收购标准。而采用机器挤奶,减少二次污染,都可以有效地控制有害细菌数量。
原国家乳制品订标组副组长曾寿瀛此前曾表示,自己早年主持乳业标准制定,之前都要在全国东南西北选中5个城市的卫生单位及企业,每年根据春夏秋冬的季节变化,采样分析数据,进行统计学的处理,最后提出项目指标。
而此次新标准的出台,究竟选取了哪些城市和企业取样,究竟如何计算出新的标准指标,依然无人得知。王丁棉表示:“广州奶企近10年来一直在执行蛋白质3.0﹪、细菌数20万个单位以下这一指标。有可能是卫生部不了解情况,只听取了农业部门提供的一些东北、内蒙古等地区的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