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农村城市化步伐加快,一些郊县农村幼儿园常常忽略身边可贵的资源,创设高档的活动室,盲目追求城市的教育方式,但孩子们对这种缺乏生活源泉的活动往往没有热情。针对这一问题,近年来,我园因地制宜,利用地方资源,在开发幼儿创造能力方面作了一些尝试。
一、利用自然资源开展区角活动
活动区必须有多种活动材料,农村的自然环境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开放性的活动材料。如可以编花篮的玉米皮,可以搭建房子的玉米棒,可以制作打击乐器的竹筒,可以编花环、草帽以及各种动物头饰的狗尾巴草,可以用来搓麻绳、编网包的红麻,可以染色粘贴的木渣、花生皮,可以攀登的枯树等等,这些开放性材料能极大地促进幼儿创造能力的发展。
在观察幼儿活动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对于室内区角活动,孩子们更喜欢在自然界环境中开展区角活动。针对这一特点,我们根据教育目标,把孩子引向大自然。如:幼儿园后面有块瓜地,每当夏末秋初,这儿成了幼儿开展活动的“宝地”,有的幼儿玩娃娃游戏,他们用瓜叶当盘子,瓜果当食物,挖空的小瓜当饭碗;有的孩子用瓜藤纺织草帽;有的围着瓜棚做游戏。只要稍加留意,我们就会发现河边、树林、田埂、山坡等都是开展区角活动的好地方。孩子在真实有趣的环境中展开活动,不仅想象力、创造力得到更大发展,同时,还能陶冶幼儿爱自然、爱家乡的情操。
二、利用本地特有的原材料开展手工活动
色彩斑斓的羽毛,形态各异的根、茎、果实等都是幼儿开展手工活动的好材料。春天有成熟的麦穗、新鲜的蔬菜;夏天有成熟的玉米,鲜嫩的莲藕;秋天有各种水果、蟹壳——据此,我们设计了有关的美术活动。如:河蚌造型、麦穗粘贴、玉米制作、蔬菜造型、鲜藕印画、麦秆吹画、麦秆编织等。在开展活动前,幼儿根据创作意图收集材料。如在“可爱的小鸟”活动中,幼儿找土豆、生姜、洋花萝卜、小西红柿等制作出形态各异的小鸡。活动中,幼儿园对自然材料,有意识地展开联想。这样做既能让幼儿与原材料充分接触,了解材料的性质,引发联想,又能激发幼儿的创造性。例如,在进行河蚌造型时,我们要求每个幼儿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准备河蚌壳,并想一想,河蚌像什么,准备用河蚌壳做什么等问题。由于准备充分,幼儿创作热情高涨,想象丰富,所创作的作品各不相同,有赛车、花篮、游艇、大炮、蝴蝶……还有的幼儿在蚌壳里放上黄豆,用胶带封好,再用彩色即时贴装饰成美丽的响蚌玩具。
三、在家园合作活动中感受创造的乐趣
为了给幼儿提供充分的探索机会,我们组织开展了亲子活动。活动前,我们将家长、幼儿收集的自然材料分成果实类、贝壳类、蔬菜类、羽毛类等,然后根据分类情况设计有关活动区域,并投放所需的辅助材料。孩子们的创作热情感染了家长,家长们纷纷参加到孩子的创造活动中。当看到孩子能用不起眼的羽毛粘贴出形态各异的小动物,能用麦秆、螺壳、河蚌等材料进行造型时,家长们无不惊叹。从这以后,家长们逐渐认识到这种具有乡土气息的活动对培养孩子创造能力的价值。孩子们也在活动中激发了创造的兴趣,增强了自信心,为以后开展各种创作活动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四、利用社会环境激发创造的欲望
杜威认为,只有在社会与儿童之间找到了平衡点时,幼儿对于活动才有真正意义上的兴趣。据此,我们努力利用周围的环境,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村头那个废弃的维修厂里堆放着一些报废的小拖拉机、抽水机、犁耙以及各种零件,我在检查排除了危险因素后,带幼儿进入维修厂活动。孩子表现出来的兴趣出乎老师的意料,他们有的爬上车头当司机;有的玩螺丝配螺丝帽活动;有的在抽水管上练习平衡走;有的孩子俨然一副维修师的模样,蹲在那儿敲敲打打,不停地研究。在木工房,孩子们有的用小锤钉钉子,有的捡木块、木渣准备粘贴活动;有的用小锯锯木头;有的玩积木游戏;有的在“研究”木工师傅做的小木厨……在这种开放的社会环境中,幼儿主动地与环境发生互动,从中了解了物质的诸多属性,激发出探索、创造的欲望。
五、注重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孩子的创造能力
对孩子来说,游戏不仅是娱乐,而且还是学习。孩子往往通过游戏来丰富知识,促进孩子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语言和创造能力的发展。玩具和游戏材料是游戏的物质基础,孩子往往在玩中产生联想。我们要按游戏的需要,尽可能为孩子提供各种现成的玩具或用废旧物品和自然物自制的玩具,同时,我们也可以与孩子一起制作玩具。孩子自制的玩具尽管很简单,却是他们的发明创造。当孩子在游戏中遇到困难时,不要马上告诉他现成的解决办法,而应该用提问启发和建议等方法,或提供一些有助于克服困难的物质条件,引导和帮助孩子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