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蜜一种营养价值极高的保健品,但是目前国内的蜂蜜市场发展较为混乱,市场上的很多蜂蜜产品都是有果糖、葡萄糖、香精等原料勾兑而成的,一直没有一个确切的标准进行规范化管理。
广西养蜂业协会最近在南宁市场进行的一项调查检测显示,假蜜大行其道,品种多达几十个,其中桂林、南昌、上海等地一些蜂蜜加工厂生产的洋槐蜂蜜、益母草蜂蜜、枣花蜂蜜竟然用果糖和淀粉糖浆勾兑而成。“假蜂蜜”为何能大量进入市场?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利润空间大、国家标准欠缺、执法监督不足、消费者识别能力低是主要原因。
“假蜂蜜真不少,对我们冲击很大。”广西养蜂业协会会长周桂华介绍,利润空间巨大,极大刺激了蜂蜜造假行为。他告诉记者,市场上绝大多数假蜂蜜实际一点天然蜂蜜都没有,1公斤瓶装的天然纯正蜂蜜成本都要20元左右,一般售价三四十元,而一些冒充天然蜂蜜的假蜂蜜每公斤成本才三四元,竟然也能卖出同样价钱,利润接近10倍。“一些产品打着‘超低价’‘超实惠’的幌子欺骗消费者,1公斤售价还不到10元,算起来还是赚了不少,纯正蜂蜜卖出这样的价钱是不可能的。”周桂华说。
经过修订的国家强制性蜂蜜标准(GB18796-2005)2006年3月1日开始实施。其中规定,蜂蜜中不得添加或混入任何淀粉类、糖类、代糖类物质;不得添加或混入任何防腐剂、澄清剂、增稠剂等异物。标准还针对水分、果糖和葡萄糖、蔗糖、酸度、淀粉酶活性、灰分等理化指标含量进行了明确规定。
但眼下蜂蜜造假水平已经超乎想象。广西梧州甜蜜家蜂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黄忠连介绍,“国标”规定的蜂蜜理化指标成分含量并非蜂蜜独有,现在的造假者已经能用大米或淀粉大规模生产果葡糖浆替代蜂蜜,颜色与纯正蜂蜜几乎一模一样,再添加香精等原料,使其所含成分完全符合“国标”,从而堂而皇之地进入流通领域。
黄忠连告诉记者,假蜂蜜较少出现食品安全问题,国家蜂蜜标准欠缺,以及造假者违法成本过低,也给市场监管带来难度。目前的假蜂蜜制造商全都执行国家强制性蜂蜜标准,生产工厂也都符合QS认证要求,生产符合要求且产品符合标准,执法部门处罚时缺乏足够的执法依据。“另外蜂蜜造假违法成本太低,市场上查处的假蜂蜜产品一般货值都不算大,按照《产品质量法》,除了查扣没收货物外也仅仅处以销售产品货值全额的3倍以下罚款,这与造假的巨额利润相比很难起到警示作用。”
“从我们掌握的情况来看,江西、上海以及广西桂林等地是假蜂蜜的‘重灾区’。”周桂华说,“我们担忧,造假者一旦盛行,真正生产纯正蜂蜜的厂家、成千上万的蜂农将受到极大冲击。”
周桂华、黄忠连等人介绍,真蜂蜜颜色看起来不是很清亮,呈白色、淡黄色或琥珀色;闻起来有淡淡植物味的花香;品尝起来香甜可口、有轻微的淡酸味,结晶块牙咬即酥,含之即化;纯的蜂蜜放置时间长或天气冷都会出现结晶状况。
应该尽快研究修改完善国家强制性蜂蜜标准,蜂蜜的国家标准必须给出纯正蜂蜜的特殊性质及鉴别方法,只有这种特性才是无法替代和假冒的。同时消费者也应提高自我识别能力,选购纯正蜂蜜产品。
(编辑:海贼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