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父母年龄的下移和文化层次的提高,表现在对育养知识的渴求和健康意识的增强,伴之而来的是对多功能、多样化的产品,高品质的服务及专业指导的渴求。
市场现状
a、实用性品牌专营严重空白
在国内孕婴市场尚未形成的过渡时期,除少数大型商场、专卖店外,几乎没有具有品牌效应的专营店店面,一些地方仍将孕婴用品随同百货用品销售,这样既不方便购买,又缺乏安全感;而类似集中经营婴幼用品的经营店却又无严格意义上的品牌。因此,市场急切呼唤既具有品牌价值,又具有品质保证,且能适应消费需求的品牌专营店。
b、购物地理环境局限性大
孕婴用品的消费主体一般为怀孕6-10个月期间的孕妇和新生儿的妈妈,这两类特定消费群体一般活动不便,对安全性要求特别强,这是这两类特殊阶层消费的共性。故而那种交通便利,接近社区服务,且环境优雅的购物场所成为消费者的急需。市场上的孕婴用品多在大型市场和购物中心,不便于消费者消费。于是,消费者在出于安全及品质的双重的需求下,对出现在家门口、接受社区服务的专营性品牌店尤为渴望。
c、缺乏综合性,结构相对单一
孕婴用品涉及行业广泛(服饰、塑胶、轻工、电子、医疗器械、钢材、纸品数十个行业),且市场较分散,缺乏统一的机制规范整个行业,所以品牌规模的营造成为业内发展的方向。同时,现在品牌店仅限于用品、服饰两类商品。而像日用品、起居用品、孕妇的特殊用品、工艺礼仪、美术品几乎为零。
d、销售方式单一
由于孕婴行业本身的特点,需要社区服务的切近与人性化的服务,而很多品牌店在销售上仍采用传统的方式接待客人,而且由于传统的营销方式的终端严重滞后,市场意识不高造成经营上的短期行为,都无形地拉远了与顾客的距离。亲情式营销,人性化服务将是以后市场发展的重点。
e、现有产品价格体系不合理
目前,孕婴产品呈现两个极端:一方面,进口产品过高的价格令普通消费者望而却步,一个童车的价格动辄八九百甚至几千,赶上一辆山地车的价钱;另一方面质低价廉的产品又不能适应广大中层消费者的需求。中端产品在中国是个空白。消费者呼唤适合中国市场大众化的中端品牌。
市场前景
a、孕婴起步,前景广阔
目前,孕婴市场属启蒙阶段,市场切合点仍在初建时期,杂货铺式的商店居多,而能够提供规范管理,统一形象,高品质,低价位的特许专营店,将是未来市场发展的趋势。因此,发展婴幼用品产业发展前景广阔,属于真正的“阳光产业”。
b、供不应求,潜力巨大
整体市场处于供小于求状态,市场能够提供的产品远不能满足需求。例如,武汉市1998年度人口出生率为51212人(据计生委提供数据),按婴儿每人年最低消费2000元人民币合计,年市场需求为102,000,000元,而市场能提供的用品能力每年仅在2000-4000万元人民币之间(据南京市各类孕婴用品销售报告)
C、无限商机应“孕”而生
2000多年来,聪明的犹太人深信,妇女和儿童的钱最也赚。究其原因,不是因为妇儿商品的存在暴利,而是因为该行业潜藏着易被忽略的巨大市场,可以给投资人带来稳定的收益。
2002年起,婴童用品市场象被突然发现的“金矿”,吸引了大量投资者,各大城市的婴童用品专柜、专卖店如雨后春笋,生机一片,但综观市场现状,国内普遍存在婴童用品品类单调,档次不高,厂商经营规模偏小,故婴童用品业表面喧闹,其实尚处于早春的萌芽状态。
随着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和人均收入的提高,近年来婴幼儿用品市场发以年均21%的递增率快速成长,日渐成形为一个专业的、具备相当规模的产业市场,正所谓“无限商机,应”孕“而生”。
d、特许连锁经营是孕婴童行业的未来方向
杂货铺的个体经营愈来愈难以满足妈咪们的安全与服务需求,并且个体店经营实力有限,背后没有一个全国知名品牌的系统服务与广告支持,基本处于“自生自灭”状态,而特许连锁经营作为经营新世纪最具科学性与竞争力的盈利模式,势将主导传统的孕婴行业。
(编辑:七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