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一个听话懂事的孩子,是很多父母的期望。
但父母会越来越失望地发现,孩子越大越不听话。特别是孩子步入青春期,自主意识更强,父母也承受着中年的各种压力,两者的矛盾会更加激化。 前段时间热播的电影《狗十三》,引发众多关于“懂事和听话”的讨论。青春期少女李玩,与父亲在一系列矛盾冲突中,在失望中慢慢变得妥协,学会伪装,最终“懂事”。
测试
电影《狗十三》里父母常见话语,你说过几句?
1、“小孩子懂什么啊?等你长大了,就知道我这都是为你好!”——说服不了李玩,父亲擅自改了孩子的兴趣班志愿,将她喜欢的物理班换成了英语班。
2、“你爸天天为了工作,连觉都没时间睡。你爷爷奶奶年纪大了。你要长大了,要懂事了。”——中年人生活得焦头烂额,期望女儿能体谅。
3、“小孩子懂什么,哄哄就行了!”——李玩心爱的狗丢失了,大人们另买一条新狗给孩子,强迫她认同就是之前丢的狗。
4、“以后你就懂了,爸爸打你,是因为爱你!”——李玩因为感觉被欺骗被不尊重,而叛逆地出去喝酒,奶奶找她差点儿走丢,父亲对李玩一顿痛打,打完还告诉她是因为爱她。
5、“你是爸的骄傲,你今天要啥爸都满足你!”——李玩获得全省物理一等奖,父亲高兴地表示可以满足孩子的愿望。但如果孩子成绩不好,还会有这样的待遇吗?还是爸爸的骄傲吗?
这些典型的话语,折射了家长们推崇的“听话教育”。父母声称的“为你好”,到底怎么样才是真正地为了孩子?
专家支招
“不听话”对孩子的成长有两个积极功能
柏燕谊(心理咨询师,畅销书作家)
父母觉得“孩子不听话”的认知,其实是对孩子行为解读的偏差。
其实,孩子的不听话,对他的成长有两个积极功能。
第一,在成长的过程当中,孩子以往是根据父母的价值观、人格特点去完成自己成长的塑造,但当他逐渐开始有了自我意识时,需要完成自己对很多事情的判断、思考和决定,在这种需求促使下孩子就会去否定。
他们会先否定所谓的权威,也就是父母或老师,去完成自己的话语权。所以在孩子成长过程当中,有时他对父母的这种否定或者叫对抗,其实不是在完成一个真正的对错问题,而是不管对错,我要先有自己的思想。父母对于孩子所谓的不听话的担心,是害怕孩子在错误的认知上发展,养成错误的观念或不好的习惯。但如果父母能够去理解孩子建立自我意识的需求,就会认可这种孩子的主动思考、勇于决定和承担的行为。认可孩子的行为,同时在行动的内容上加以引导。
第二,孩子不懂事不听话是源于未被父母“看见”,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是需要被父母看见的。这个看见不是眼睛的看见,而是对孩子真实的存在状态的看见。
比如,在《狗十三》这部电影里,李玩的爸爸其实就是通过孩子的优秀或懂事,去滋养自己作为父亲的荣誉感、价值感、存在感和虚荣心,还是完成对自己作为父亲的一个看见,而没有真正看到孩子。他所谓的“都是为你好”“你太小还不懂事”,本质上表达的是——我不需要看见你,你只需要完成我的一个心愿。在这种成长环境中,孩子因为没有被父母看见,就会用各种各样折腾的行为,想进入到父母的视野当中。
而孩子的这种自我表达,在父母眼里看起来就是更不懂事更不听话。它就会进入到一个恶性循环,形成了一个高强度的冲突。这个冲突在孩子比较年幼时,他会通过服从来获得想要的父母之爱。但孩子内心中没有被看见的孤独感和愤怒感是不会消失的。它会伺机而动,等到孩子觉得有特别大的压力感挫折感时,他依然还会出现一种所谓的叛逆期延后的状态。
所以,对青春期左右的孩子,父母要把孩子的行为的结果和动机,分开去观察。先去对孩子很多行为背后的动机需求给予呼应。当孩子感觉到我是被父母充分看见、尊重和欣赏时,他的行为其实会自动进行调整。
陪伴孩子,让孩子探索着进入成人世界
段鑫星(中国矿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
其实,人的社会化过程就是将儿童世界接入成人世界的过程,必然要深藏一部分的个性并且与之相融。因此,成长必须有痛,在鹰的成长中,为了能够让新的喙长出来,必须自我革命,自己带着痛将原来的喙磕掉,同样蛇的脱皮也是如此,成长是一种蜕变。因此,对儿童进入成人世界的成长而言,成长又是带着创痛与伤口的。
大家要关注到,成人与儿童完全是两个世界,儿童的世界是童话的世界,是自我建构的完整的世界,这个世界更加感性而美好;而成人的世界是另外一种真实,与现实相关,但每个儿童都要经历成长进入成人的世界,接受成人世界的规则。
在孩子的眼中成人世界是由谎言构成的,因为听了太多成人的话 “我打你,因为我爱你”“为你们付出了很多,你这么不懂事,让我们很伤心”等,其实人生是一个经由个人经验构成的世界。
因此作为家长,要允许孩子犯错,允许孩子尝试,允许孩子表达自己的情绪,也要允许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有些不舒服,挑战父母,允许孩子走一条与父母不同的路。同时,也要允许自己保持自己成长的节奏。家长要做的是陪伴,与孩子一起制订并且遵守家庭及亲子规则,让孩子自己探索着进入成人世界,而不是一把将其推入成人的世界。
名师观点
太听话的学生,越长大越受挫
王笃年(北京市十一学校特级教师)
我是一名高中教师,每接一拨儿新生,都会发现有不少“乖孩子”。他们大致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毫无主见,凡事都要来问你的。你若不给出明确的路径,他便束手无策了。
一次,我让学生选择生活中五六个液体样品,测定其pH。大多数学生比较兴奋,也如期交来了报告。但是,中午时间一个“可爱”的大男孩来请求我,“老师,您教室里有没有现成的药品啊?我取几样完成您布置的作业。”我一时无语……
这样的孩子,根本也就不会提出问题。因为他从小到大一直都是家长操控的“机器人”一样,至于何时能够形成点自己的个性,不得而知。
第二类,那就是一板一眼,听课、作业都特别认真的学生,也很有礼貌。但入学不久,他就开始陆续发生状况啦!为什么呢?高中课业重、作业多、每天都写不完。于是他天天熬夜,还几乎不见成效,考试分数少,还一心回想着自己初中的“辉煌”,内心不断纠结。最终可能走向崩溃。
这一类学生,从小被训练得把老师、家长奉为自己的主宰。除教科书外不读别的书,除卷子外不写别的东西,视野狭窄,后劲不足,可悲可叹。
所以,我更喜欢那些有自己的思考,能够敢于争论的学生。这样的学生时时让你感受到他的成长带来的喜悦,而且能够促进老师的专业成长。
如何培养这种孩子呢?家长随着孩子的成长不断成长。孩子问的问题不一定能够全部解答,但是绝对得耐心、尊重,孩子的想法必须得到满足、或者引导,而非压制。其实,根本上讲,就是要尊重孩子的权益。他的学习不是为明天的生活做准备,今天的学习就是他的生活、他的人生,不比大人的人生品质差。
(编辑:华夏婴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