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个孩子学习不怎么样,就爱干点无用的事,比如常年泡在动物园里看动物,看那些和成绩提高半点关系没有的动物书,会怎么样呢?好吧,用张劲硕博士的成长经历来缓解一下你的育儿焦虑症吧!
在科学松鼠会的网站上,有关张劲硕的简介里有这样一段话:“自幼喜爱动物,但因功课不佳,锚坠农学院习蔬菜瓜果专业。”看来,这是个典型的从小爱玩、不好好学习的家伙。估计他喜欢动物、爱泡动物园的童年和少年时代,没少被唠叨:“竟干些没用的事!”可是,就是这件无用的事最终成就了他。
他的故事要从3岁讲起:“那时候我就喜欢动物,理想就是当动物学家,没少往动物园跑,最爱看《动物世界》。只可惜,高考时我只落到农学院学园艺。但我仍然利用课余时间去寻求各种途径了解动物方面的知识,看和动物有关的各种书和报纸。我还给我现在的导师张树义教授写信,说我对动物很感兴趣,想向他请教一些问题。幸运的是,张老师很快就给我回信了,还找我讨论一些植物问题。看来,我大学学了植物,却为能继续研究动物做了很好的知识补充和链接。”于是,大学期间,张劲硕一直在给教授当志愿者,和他的研究生们一起去做各种野外研究。钻山洞、爬山、测量蝙蝠,一直延续到大学毕业。我们疑惑地问他,在野外观察动物又毫无报酬,会不会觉得辛苦?张劲硕马上兴奋地答:“不辛苦。太好玩了!不花钱还能看动物!当我在山洞里摸到蝙蝠,甚至第一次被蝙蝠咬时,我都觉得特别幸福!”
张劲硕坦诚地告诉我们,因为一直比较贪玩,所以硕博连读的英语和政治考试对他来讲真是难关。“大三暑假,我独自带着两位法国专家去山西、河南和陕西作野外考察,意识到有很多珍贵的研究资料都是英文,也意识到想在这个领域做好科研必须要和国外的专家有所交流,这就是我不屈不挠考了4年的动力!”
想象着他当时被张开翅膀有1.8米的大蝙蝠咬得血淋淋的样子,真心觉得和幸福无关,可他用了幸福这个词!
说起今天的自己,张劲硕笑着说他周围的很多人肯定都没想到,小时候的玩伴也不敢想象当时那么没有好学生范儿的他居然成了真正的科学家。要知道,“长大了要当科学家”可是大多数“70后”“80后”小时候都说过的理想啊!
其实,即使是今天成为科学家的张劲硕,依然没有像一般人理解的科研人员那样埋头于数据和课题的研究,他还在热情地干着更多“无用的事”。比如在微博上给大家甄别各种动物,科普干脆面上的小浣熊和小熊猫的区别,给网站、杂志写科普文章,周末在国家动物博物馆举办各种免费讲座,带孩子们去野外看动物……他不仅在业内小有名气,更慢慢变成在媒体中曝光度越来越高的公众人物。电视、广播、时尚杂志……总能看见笑眯眯的他和动物在一起,或者在做各种动物知识的科普工作,甚至还能从动物学的角度谈论女人择偶!
在采访中,张劲硕也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解释了孩子玩耍尤其是和小伙伴们看似无意义的玩耍这件无用的事:“在自然界中,智商高的动物全要经历一个玩的阶段。科学研究也发现,动物在幼年期特别是兽类、高智商的灵长类动物,一定要经过充分的玩和打斗,才能充分发育神经系统,达到高生存成功率。越是智商高的动物越活泼,越善于玩。而且在玩的过程中,比如黑猩猩或其他灵长类动物,还会建立一种联盟关系,也就是社会化关系。这和我们人类是完全一样的:一群孩子在一起玩,应该跟谁合作,怎样借助别人的力量,怎样合伙抵制出坏主意的玩伴,都是孩子们在摸索协作和建立自己社会化的过程。”张劲硕于动物科学与其他科学之间这种自由游走、融会贯通的范儿,也让我们也感受到了另一种科学家的魅力。
我们想,热火朝天地热衷于做些毫无报酬的无用之事的张劲硕,爱动物、保护动物依然是他唯一但巨大的原动力。他的成长故事,让我们为从无用的事中衍生出来的这股强大的力量感到吃惊,它可以让一个贪玩、成绩不好的孩子读到博士,它也可以让艰苦、枯燥的野外科考变成享受,它更能让人跳脱出为生活所迫才努力工作的羁绊,有自主和幸福的人生。有用和无用,经常是由家长来判断。家长能立刻看到的一个目标,是有用的,比如能用英语说出几种颜色了,多做了几道数学题成绩有提高等。但是,如果从孩子的角度看,他为什么总对—些无用的事乐死不疲呢?那是因为,正是这些无用的事满足了他内心的需求,那些事就是他想做的叠在这些事中,他也能获得美好的体验和感受。
比如有的小孩就爱看蚂蚁,能看半天,还在那我笑。家长觉得这太无聊了,有这工夫背点唐诗不好吗?其实,孩子在看的过程中也在琢磨,而且越琢磨越深;它们是怎么交流的,它们是怎么建筑巢穴的,它们有什么特殊的本领……琢磨到后面他会主动要求你给他讲蚂蚁的事,买相关的书。干这事时。孩子内在的身心是放松的,是充满好奇的,是完全自主的。学习往往就是这样:在没有任何外力的情况下,有更多的动力和好奇心。如果一个孩子能听从他自己内心的声音,知道继续往哪个方向走会获得更好的感受,有更好的成就感,不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学习的内动力吗?
(编辑:爱动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