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会鼓励新员工去跟这些备选组的人接触、沟通。导师每周都会对所指导的新员工进行评级(有Rockstar——明星、Solid——扎实、Shaky——摇摆这几个级别)并简要地评价,说明他水平如何、有什么特长、对哪些组特别感兴趣等,这些评价整理汇总之后会发给所有的经理,所以他们对新员工的能力也有了大致的了解。导师在跟几位经理讨论后,就会安排大致匹配的新员工与之见而,一般半个小时左右。通常是经理介绍他的小组在做什么项目,需要招什么样的人,这项工作的意义何在,该小组对整个公司有什么意义等,相当于在做“推销”,而新员工主要是听,最后由他自己决定想去哪个组。
除非有特殊情况,一般某个新员一但选定的组都会接收他,不能拒绝。因为如果你拒绝的理南是“他不行”的话,那不如解雇他;如果说你不愿意让他到你的组但可以到其他组,这种想法违背Facebook的文化。“我们都是为Facebook工作的,而不是为了某个小组工作”,所以如果你觉得某个新员工不行,那其他组也不应该要他。如果原因是“他的背景不适合”,那一开始就不应该见面会谈。导师极力避免把新人介绍到明显不适合的组里面,所以这个坪南也不成立。这种讨论既可以南导师发起,电可以南需要用人的经理发起。
另外,要避免过度的“推销”,这会让员工迷惑、陷入过多选择。毕竟对Facebook很重要的组有很多,有趣的组也很多,如果每个组都来向新人推销一遍,新人的想法就混乱了,反而没办法做出选择。导师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当某几个特别重要的岗位急缺人的时候,要花力气去“忽悠”合适的人到这些组去。这个时候,导师会循循善诱,极力争取唤起新人对这些组重要性的认同和对其业务的兴趣。老实说,这不是最自然的匹配方式,因为诱导性太强。新兵训练营结束后,也会发生淘汰的情况,但概率很低。对于表现不良的新人,虽然总体上Facebook是求快,但在某方面有造诣的工程师,Facebook还是尽可能为他寻找合适的岗位。新兵营毕业一个月和三个月后,导师会跟这些新员工再进行“一对一”谈话,了解他们感觉怎么样,新兵营对他们有没有帮助,是否适应目前的工作,有没有文化沟通上的冲突等。
(编辑:爱动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