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婴童用品消费中的“潜力股”,童车正释放着惊人的消费能力。根据统计数据,按照目前新生儿出生数量进行累积计算,全球6岁以下的儿童数量超过8亿,全球童车的年消费额将超过1000亿元人民币。据专家预测,随着中国2015年婴儿潮的到来,未来几年童车市场份额还将不断增加。
与风生水起的行业发展相对应的,是童车产品质量提升的方兴未艾。“虽然整体质量水平稳步上升,但近5年来的抽查合格率始终处于波动状态。”国家质检总局产品质量监督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童车是历年国家监督抽查的重点,考虑到产品量大面广,不稳定因素多,安全性要求高,他们将其纳入儿童用品质量提升范畴,重点监控、重头推进。
对症下药
“门槛低,小企业多,质量意识欠缺,进货把关不严,检验手段缺失,同质化竞争严重。”国家自行车电动自行车质检中心高级工程师冯子娟细数了一些导致合格率波动的“病因”。据悉,我国童车生产企业多为中小企业,生产工艺和生产设备相对简单,生产投入资金相对较少。从2008年到2012年共5年的监督抽查情况来看,大型企业产品质量稳定;中小型企业出现质量问题比例相对较高。
福建省产品质量检验研究院副总工程师陈伟介绍说,童车整体设计及制造水平不断提高,但相互抄袭的现象也愈演愈烈,产品的同质化程度逐渐增强,行业内大打价格战,利润率不断下降,很多企业都饱受困扰。
重点突破
“从抽查来看,不合格主要是结构和强度,这两方面的不合格最容易导致伤害的发生。”陈伟分析指出,企业的质量意识不强是不合格的主因——设计时不按标准执行,对零部件疏于把关,使用二次回收料,对关键的工艺点控制不严。“质量意识上去了,这些问题都是可以避免的。”
“对于不达标的产品和企业,我们尽可能地为他们‘补课’。”冯子娟向记者介绍说,“补课”的内容很丰富,包括搭建服务平台、组织企业培训、强化标准宣贯等,形式丰富多样。参与“补课”的老师很多,河北省平乡县科协副主席兼平乡县自行车(玩具)行业协会秘书长陈山就是其中一员,他告诉记者,为了配合质量提升行动,协会组织企业进行了质量标准培训,特别是3C认证标准培训,对一些企业进行具体的培训和强制整改,把达不到质量要求的小企业进行关停。
“变化不小,进步很大。”冯子娟用8个字概括了童车的质量变化。今年第二季度,国家抽查了11个省、直辖市120家企业生产的120批次童车产品,总体合格率为80.8%。“和2010年个别省51%的合格率相比,这种变化不仅仅体现在数字上。”“去年在欧盟经济衰退的背景下,平乡童车的出口仍保持小幅增加,这全有赖于产品质量的不断提升。”陈山说。
“锁”住安全
童车安全与否,标准说了算。目前,许多与童车相关的标准正在紧锣密鼓地更新与完善。
事实上,我国的童车标准水平并不低。据悉,现行的童车安全标准都是强制性标准,且国家要求童车产品均要经过3C认证。GB14747-2006《儿童推车安全要求》在借鉴了EN1888《儿童护理用品 轮式儿童车辆安全要求和试验方法》中的技术要求和测试方法外,结合我国童车的生产现状,对相应内容作了改动。总的来说,我国目前的童车标准基本等同采用ISO标准或者部分参照欧盟标准或美国标准,不会落后于其他国家的标准。
为了进一步“锁”住质量安全,业界人士仍然在着力完善相关标准,强化安全项目,细化各类童车的检验项目与检验方法。同时,关于对功能多样的童车检验做出规范的呼声也较高。不少人认为,不能片面追求单一产品的多功能化而忽视了对儿童的潜在伤害。
加大对零部件质量的监管力度一直是行业共同的呼声。陈伟介绍说,童车行业以组装型企业为主,要切实提高并稳定整车质量,就应该在逐步健全零部件产品标准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对零部件生产企业的监督管理与抽查力度,特别是执法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