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18年底,我国100头以上的规模化养殖场比例已经达到61.4%,奶牛平均单产突破7吨,乳制品和婴幼儿配方乳粉抽检合格率达到99.5%以上,三聚氰胺等重点监控违禁添加物抽检合格率连续10年保持100%。”
12月6日,在中荷奶业发展论坛暨中荷奶业发展中心(SDDDC)六周年年会上,农业农村部总畜牧师马有祥分享了这样一组数据。
他指出,“我国奶业能取得长足进步,离不开国际合作。目前我国已与北美、欧洲、大洋洲等众多奶业发达国家建立起合作关系,在奶业科技研究、人才培养、行业交流、产业研究等方面成果显著。”
合作:互惠双赢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奶业发展迅速。从1978年到2018年,人均乳品消费量从1千克增长至34.3千克;全国奶类总产量从不足100吨增长至3176.8万吨,跃居世界第三位。
国人对于乳制品需求增长迅速,但我国的耕地面积却十分有限。乳制品行业的发展重点也从数量扩张转向质量提升。因此,提高牛奶产量和质量十分关键。
而荷兰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家,畜牧业现代化水平较高,在牧场精细化管理、奶牛育种、营养饲喂、乳品质量安全监管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目前荷兰已有18000个牧场、160万头奶牛,年产量1450万吨,其乳品贸易总额占全球11%。
为了借鉴荷兰奶业先进技术经验,促进中国奶业发展,提高奶业产量、安全和质量水平,2013年11月,中国农业大学、荷兰瓦赫宁根大学和荷兰皇家菲仕兰公司共同发起SDDDC。
自中心成立以来,中荷双方在奶业科技研究和创新、高层次人才培养、从业人员培训、荷兰奶业考察、技术中心(示范牧场)建设等方面展开深度合作,目前已有11家合作伙伴。
“中国的牧场结构和规模与荷兰有着较大差异,我们需要针对中国的实际情况做出调整,但大家的目标是一致的。与中国的大学和企业合作是菲仕兰的一个长期项目,我们希望扩大业务范围,将市场份额做大,同时提高消费者对乳品行业的信心。”荷兰皇家菲仕兰全球乳业拓展总监Atze Schaap说。
利用先进技术提高产量
河南花花牛乳业有限公司从2016年起加入SDDDC,在前期合作中,以线上评估、人员培训、牧场考察等方式为主,自2019年以来,其合作程度进一步加深。
花花牛副总裁杨永介绍,今年7月,他们邀请SDDDC对牧场进行全面评估,中心主任、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胜利组织了饲料、繁育、养殖管理等方面的一系列专家带着风速仪、温度计、近红外光谱仪等来到牧场进行测量、分析,为其指出问题。
“那次评估真令我印象深刻,改变了我原有的认知。”杨永回忆,“当我们进到牛棚里,看到卧床之后,李教授对我说,‘杨永你跪下试试’。他自己先跪下,我和十几个场长也相继跪下,无一例外,大家都觉得卧床太硬了,邦邦地硬。李教授说,‘这个卧床不改善,奶牛的单产肯定提不上去’。”
后来,李教授还通过近红外光谱仪测量了每一个牛棚中饲料的蛋白质含量、水分、热量、温度等信息,把所有的数据汇总在一起分析。“我们以前很多是凭感觉,加上一些粗浅的测量,会忽略很多问题。比如夏季高温天气,饲料会变味儿,牛就不爱吃,这样产奶量自然下降。只有精确控制温度,避免饲料发酵,才能改善。”杨永说。
评估结束后,针对专家组指出的问题,花花牛用了两三个月的时间对牧场进行改造,改造后每头牛每天的产奶量增长2.7千克,一年多产近1吨。
种养结合:
实现奶业可持续发展
一直以来,在中国奶业产业链中,种养脱节、牧场效益低下、发展滞后等是长期以来的遗留问题,我国奶业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
李胜利认为,实现奶业的可持续发展,首先要加强防疫,中国这些年畜牧业影响消费的问题都和病有关系,做好牧场传染病计划、加强防疫至关重要。
还要实行种养结合的模式,使优质粗饲料自给自足,减少进口。他建议,牛和土地按照1:2进行布局,每养殖1头牛,种植2亩农作物。“农作物秸秆经过加工制作成粗饲料,直接供牛食用,牛产生的粪便又是天然的肥料。这样可以解决远距离运输的问题,减少成本。”
(编辑:华夏婴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