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S怒怼汪小菲“闭嘴”,这次真的要为她鼓掌。
里面探讨了一个话题:如何跟娃讲对道理。发出后,引起妈妈们强烈反响,纷纷表示自己要学习一下,尽量避免成为唠叨、讨人烦的老妈子。
但也有姐妹们表示,有时的确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
因为,生活中,娃让我们“看不惯”的坏毛病,实在太多了!磨蹭、拖拉就是最要命的一种。
尤其是上学后,更明显。
6点叫他起床,非要磨蹭到6点半起;
吃早餐的时候,不是愣神儿就是拿着勺子敲敲敲;
好不容易吃完早餐要去学校,不是鞋子穿不上就是要去尿尿;
放学后写作业,那更是一个煎熬,7点开始,抠抠橡皮、玩玩小熊。。。。。。结果到了9点,作业还没写一半。。。。。。
每当看到娃这样子,唠叨都嫌不够,甚至能动手就不想动口,心里还潜藏着一丝隐忧:这么磨蹭,将来可咋整?
谁还没点“小毛病”?
虽然,娃磨蹭让我们很不爽,但实话实话,拖拉跟年龄真没多大关系。
这是席卷现代人的一种流行病。
心理学家皮尔斯·斯蒂尔曾调查遍及全球的2.4万多人,结果显示其中95%的受访者承认至少偶尔会犯拖延症的毛病。
但是,虽然拖延症人人都会犯,看起来行为也很相似,但实际上背后的原因并不相同。
我们要想“治疗”孩子的拖延症,弄清“病因”很重要。总体来说,主要分为两大类。
一、心理原因
1。“犯懒”·享乐型
典型代表:胡适
病症:明明有任务,却迟迟不肯动手,经常被其他更轻松的事物诱惑。
大文学家胡适,可谓犯懒“拖延症”的翘楚,那本《胡适打牌日记》形象记录了其犯懒行为。
7月4日
新开这本日记,也为了督促自己下个学期多下些苦功。先要读完手边的莎士比亚的《亨利八世》。
7月13日
打牌。
7月14日
打牌。
7月15日
打牌。
7月16日
胡适之啊胡适之!你怎么能如此堕落!先前订下的学习计划你都忘了吗?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不能再这样下去了!
7月17日
打牌。
7月18日
打牌。
。。。。。。
2。“完美主义”·苦难型
典型代表:王家卫
病症:对每一个细节要求尽善尽美,无形中延长作战战线,加重作战任务。
鬼才导演王家卫,每一个作品都特别难产。
刘镇伟的《东成西就》一个月拍完,王家卫的《东邪西毒》却拍了两年;“一代宗师”拍了4年,被人调侃为“一代失踪”;《2046》筹备更是耗时长达5年。。。。。。
之所以这样,是因为王家卫太苛求完美,一个镜头让梁朝伟拍了30个通宵;为了使人物更富张力,让张震学京剧、太极等十八般武艺。。。。。。
3。“自我怀疑”·逃避型
典型代表:写论文的学生
病症:感叹工程浩大,怀疑自己完不成,产生畏难心理,干脆拖着不做,想逃避,但又逃不过去。
4。“内在动力不足”·寻找意义型
病症:缺少内在动力,缺乏意义感,内心不愿意做所拖延的事情。
二、生理原因
1.ADHD(多动症)
典型代表:达芬奇
病症:持续拖延、无法完成任务、精神不集中以及身体和心理上的焦躁不安。
“达芬奇的马”是其拖延症典型表现种的典型。
他30岁时,曾答应米兰公爵为其父亲雕刻一座英勇的青铜像。
结果创作开始没多久,兴趣就转移,想要先雕刻公爵父亲的坐骑——马。
他心想,既然要雕刻马,就要研究马,于是翻阅大量资料研究马这个物种。
研究过程中,又迷上了马的身体结构,想要写一本书讨论这个问题。
后来又沉迷于养马,还特别设计了自动喂食器和自动清理马粪的机器。。。。。。
结果10年过去了,只留下了一幅草图,公爵父亲青铜雕塑的毛都没见着。。。。。。
对照以上5种原因,我们是不是更清楚地看懂孩子的“拖延症”?
有可能不是我们简单想象的怕吃苦,贪图享乐,而是过于追求完美,感觉事情没意思不想做,或者目标过于遥远、没希望,甚至就是像达芬奇那样难以克服的生理原因。
更了解”病因“,于是也能更了解孩子心里的感受和想法。
2“病人”自己,其实也很难受
不光我们看着难受,孩子自己也因为拖延症饱受煎熬。
首先,效率低。
天才达芬奇的一生,留世的作品不到20幅,而同期的拉斐尔仅活了37岁,却创造了300幅作品。
其次,招人烦。
等王家卫的剧本等不及的黄百鸣,厉声呵斥他:
“你要知道,《搭错车》用了48小时,《灵气逼人》写了72小时,甚至破全香港票房纪录的《最佳拍档》也不过写了7天。你浪费了几个月居然一个字也写不出来。限你两个星期,赶快把剧本交出来。”
曾经雇佣达芬奇的神父,被气得捶胸顿足:“这个人一生完不成任何事。。。。。。”
更重要的是,即使不被别人diss,拖延症患者内心也很痛苦,尤其是在Deadline来临之前。
研究者Ferrari Johnson认为,拖延症存在于整个人类社会中,但在工业革命之后才具有了许多负面含义,在不发达的农业社会却很少有人受到拖延症的困扰。
为什么?
学者N Milgram 认为,人们在现在之所以经常会为拖延症感到焦虑,是因为认为现代社会节奏加速,需要大量的承诺和时间截点。
这些承诺和时间截点是如何引发人恐慌的呢?
TED演讲者蒂姆·尔班给出了其中一种形象生动的解释。
他把拖延者的大脑系统分为三个部分:即时满足的猴子,理性的决策制定者,恐慌怪兽。
当我们着手一项工作或任务时,理性的决策制定者会思考全局的重要性,制定按部就班的计划。
但“及时行乐的猴子”就会来捣乱,诱使我们去获得一些不劳而获的快乐,比如胡适的“打牌”,娃写作业时的愣神。
大脑中的理性决策者会任凭这只“猴子”吗?短期内会,因为理性决策者也会照顾身体休闲娱乐的需求。
但这种不劳而获的快乐长时间持续后,在Deadline时间截点越来越逼近时,理性决策者就会召唤出大脑的恐惧怪兽。
引发身体产生内疚,恐惧,焦虑,自我憎恨等情绪,从而迫使自己回到正轨,完成任务。
焦虑情绪与Deadline 的关系呈现图
这种不良情绪的长期积累,不仅会导致对新任务的厌恶感,致使形成愈来愈拖延的恶性循环,而且还会引发抑郁症、焦虑症等问题,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3对症下药,才有效
由此可见,其实,孩子自己也在痛苦地与“拖延”作斗争。
明天就要交假期作业,晚上10点还没完成,也慌的不行;
老师布置超级困难的手工作业,心里着急却无从下手;
返工了3遍依然不满意的小报,撕了之后开始跟自己生气;
。。。。。。
这种情况下,我们一味地呵斥孩子是没用的,反而会让他们一拖再拖,情绪崩溃,这时需要对症下药、积极引导,才能有效”治疗“。
1。 针对“犯懒”·享乐型拖延症的引导
将那些充满诱惑的事物从孩子的视线中移开。
比如,尽量保证孩子学习桌面的整洁干净,将能够吸引孩子注意力的玩具、桌游等等都收起来。
胡适先生自从戒除打牌后,日记中再也没出现打牌干扰学习的记录。
同时,在学习环境中换上与任务相关的东西,通过这种高连接的事物,促使孩子保持足够的专注力。
比如,孩子被要求编写一张关于昆虫的小报,在清除其他干扰物品之后,摆上和昆虫相关的书籍、资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孩子的专注度。
2。 针对“自我怀疑”·逃避型拖延症的引导
将长期目标划分为若干短期目标
“自我怀疑”型拖延症孩子,迟迟拖延任务不可开始的原因往往是自我信心不足。任务难度越大,行为动机水平越低。不妨将任务分阶段,降至适中难度。
比如,要完成一项较复杂研究项目的孩子,可以将任务分成若干阶段,每一阶段又分成若干环节。将一个终极时间截点划分为若干时间截点,降低任务难度,减轻畏难心理。
同时,每一个小阶段任务的完成,要给予及时的奖励。比如,可以适当休息放松一下,看会书或动画片,吃点好吃的等等。
3。 针对“内在动力不足”·低价值感拖延症的引导
将任务与内在动机挂钩
将任务与孩子的长期目标挂钩,特别是孩子的内在动机挂钩,让孩子感到真正的价值感。
比如,孩子迟迟不看我们给他买的书(或者老师布置的阅读书单),这时,我们就可以把看书和他的长期目标——成为一位记者勾连起来。
和他深入讨论,现在大量阅读书籍的作用,特别是对于实现他远大理想的意义。逐渐给他建立一个心理暗示:阅读是你成为记者不可缺少的关键一步。
然后,把阅读任务当成通关游戏一样,每一次都尽可能更快、更好、更高效地完成。在一次次的过关中,他们会逐渐找到成就感和价值感。
4。 针对“完美主义”·犹豫型拖延症的引导
帮助孩子适当降低自我期许,告诉他先完成更重要。
过于追求“完美”的孩子,经常会因为对现实状况的不满意,而反复推倒重做,或者迟迟不愿动手。
这时,我们如果不明就里地催促甚至逼迫他们赶快动手,很可能会引发他的情绪问题、亲子冲突(别问我,为什么会知道
我们要做的是,帮助孩子认清现实的条件,比如,现在家里缺少特殊的绘画颜料;你刚开始学习,画不好很正常。
帮助他适当降低自我期许,告诉他只是现在暂时做不好,以后慢慢会好起来的。
但如果想以后越来越好,现在就要开始动手做。不动手做,先完成一个,永远看不到更好的可能。
不知道大家发现没?
家有“拖延症”娃,仔细审视的话,往往在家里至少还能找到一个同样会拖拉的家长。
除了自身的原因,孩子也有可能耳濡目染其他人的观念,模仿其他人的拖拉行为。所以,想要孩子不磨叽,我们也得以身作则、麻利起来。
比如,给孩子展示专注该有的样子,别一边工作、一边陪他,还一边刷手机;分享我们如何攻克复杂、困难项目的成功经历;我们如何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只好放弃追求完美,但尽量完成做好的过程等等。。。。。。
如此这般,一家人共同进步,多好
(编辑:华夏婴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