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偏心的二胎妈妈,后来都怎么样了?
每个二胎家庭,都欠大宝一句对不起
二胎妈妈,你的心真的“正”吗?
咱国家二胎政策出台了三年,好多家庭都已经或者准备晋升为二孩之家,爸爸妈妈加两个可爱的小娃,想想就觉得幸福美满,简直人生赢家。
但是,旁观者可能永远体会不到二孩妈妈们的心酸和劳苦。
二胎家庭,父母的心真的会“偏”
这一阵子很多关于二孩的留言,关于生不生,怎么教,怎么相处,各式各样的问题屡见不鲜。最近看到一位妈妈的留言,颇为扎心。
“有时候很累,冲宝宝发火后又会自责很久”
每个妈妈恐怕都经历过同样的感受,不单单是二孩妈妈,哪怕只有一个娃也都经历过那种一瞬间崩溃到要爆炸的感受啊。
那一份苦一份累积在一起的崩溃,即使爆发了也不会获得丝毫的释放,而对孩子发火带来的负罪感更让人喘不上气。
特别是二孩妈们,面对1+1>2的攻势,想要在孩子中找到那个平衡点也真的是太不容易了。所有的认为自己肯定不会偏心的父母,在二胎之后发现自己不由自主都会偏心。
我的一个闺蜜娟姐,也是一个二孩妈妈。她告诉我以前听说99.99%的爸妈都会偏心,只是大多人意识不到自己偏心。娟姐以为她绝对是那稀有的0.01%,然而二胎这一年她才慢慢意识到,原来自己不过是个普通人,不论怎么做都摆脱不掉会“偏心”。
娟姐的大宝快五岁了,妹妹一岁多,娟姐在妹妹出生前对哥哥付出了全部的爱,带他旅行到处玩,去参加他各种感兴趣的活动,娟姐认为儿子在前几年得到那么多那么多的关爱,总可以给足哥哥足够的安全感。
娟姐决定要老二的时候哥哥的态度也是全力支持和期待的,在妹妹出生前家里也给哥哥做足了思想准备和工作,哥哥完全接纳支持的态度一度让她以为可以在二胎后全身心关注于小宝宝。
妹妹出生了,是一个高需求的小宝宝,前六个月娟姐基本是娃不离手,每天每时每刻都在哄。抱着才睡,落床就哭。
娟姐也想多陪陪儿子,可始终力不从心。
哥哥从开始的“争宠”到后来的懂事不粘人,从开始闹着要妈妈讲故事到现在学会了自己睡,娟姐曾一度以为儿子是长大了,开始独立了,庆幸自己现在只需要操心一个娃。
直到娟姐整理相片准备做一本相册做哥哥的生日礼物才发现,有了二孩这一年里照片里基本只有自己和妹妹的合影,几乎找不出几张和哥哥的。而且发现现在的哥哥不像以前爱笑爱闹了,脸上总有那么一丝委屈和失落。
娟姐带着照片来找我,一边给我讲述每张照片一边流泪,娟姐说有了老二之后似乎忘记了哥哥也才是一个只有三四岁的孩子,他也和妹妹一样,渴望妈妈的爱和陪伴。
看上去懂事孩子,其实最可怜
心理学大师Alfred Adler在他的著作《心理与生活》中一个来自二孩家庭的案例让我记忆深刻,在这个案例中因老二的出生让老大感受到自己在父母心目中的地位受到威胁,产生了焦虑的心理,老大不断地用各种“不当行为”去控诉父母的偏心以及试图用此来获得更多来自父母的关注,然而因为爸妈只看到孩子表面的“行为问题”却从没看到背后的心理需求,一再加重了孩子的焦虑和挫败感,长期对父母爱的渴求没有得到满足竟成了这个孩子日后犯罪的诱因。
家长很多时候会为孩子“捣乱”而头痛,可更可怕的往往不是孩子的“闹”而是“静”。一个可怕的却总是被忽视的事实就是,在二孩或者多孩家庭,某个孩子如果越来越安静,躲避交流,这往往是因为他们感觉到了父母的偏心,面对父母不公平的爱,一部分孩子会试图争取,而更多的孩子为了不被伤害则会从感情上和父母疏远,甚至隔离。
这种与“作为安全感归属感来源”的养育者的隔阂,会让孩子产生自我认知错位,安全感丧失,导致没办法建立健康安全的依恋关系,从而影响到日后的择偶和婚姻,这样情况下即使长期接受心理治疗也恐怕是终生难以摆脱障碍。
来自妈妈的亲密陪伴,可以抹平孩子的焦虑,平和的妈妈,快乐的孩子,正式每个人对于家庭的憧憬。
制定亲密小计划,和孩子来场约会
在现实生活中,更多的二孩家庭大多都会被这个问题困惑,爸妈怎么做才能真的有效陪伴,才能让孩子们感受到更多的爱?
除了说教,我们其实更应该时不时得和孩子来一次“单独约会”,抛开其他的琐事,全心全意的去陪伴,哪怕只一天,也会让你找回只属于你们两个人的亲密连接。
试试看自己带着孩子来次说走就走的小旅行,再制定一个每周一到两次的“单独约会”计划,一起去逛街,吃好吃的,看电影,游乐园。去认真的体验来自孩子的的爱,用心的去回应这份爱,去享受美好的健康的依恋。
闺蜜娟姐已经订好了和儿子的元旦迪士尼亲子旅行了,只有母子两个人,就像妹妹出生前一样的旅行。娟姐说告诉儿子的时候儿子高兴极了,虽然还有两个月,不过已经开始收罗出门的装备了。现在基本每天都要问一遍,还有几天去迪士尼。
在充满爱的家庭环境里成长的孩子是充满安全感的孩子,他们更自信,更愿意去表达自己,也更愿意探索世界
童年的时光太短暂,珍惜孩子的那份“孩子气”,不要让他们在该闹该玩该撒娇耍赖的年龄去学着懂事学着做大哥哥大姐姐。不要等到老大眼里出现了不应该的惆怅和落寞才想起他也不过是个没长大的孩子。
(编辑:华夏婴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