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拜神祈福历来都是不可或缺的环节,形式和内涵也呈现多异化,从除夕祭祖到年后店铺开张,祭拜的神明意向更是纷繁复杂,迎财神、奉关公、拜观音……各个地方也是演绎着各种各样的“拜拜文化”。这种“拜拜”的习俗在台湾尤为盛行,阿公阿嬷们也会时时嘴里念叨:”拜拜用旺旺,来年更加旺。“这种文化盛行的背后也是诠释着台湾人民的文化取向和心理特性。
台湾人对于神明凸显的尤为谦卑,遇神拜神,遇佛拜佛,就连巨大的石头、有“高龄”的树木,都能绑上红线或贴上红纸来拜祭,并且美其名曰“石头公”、“树头公”,瞬间觉得高大上了有木有。依稀记得,以前看《西游记》时,就觉得这个啰哩啰嗦的“唐英俊”就是遇寺拜佛、遇刹扫塔的形象,但如果真是了解了这种文化现象的本质之后,也就不会大惊小怪了。有些人会觉得,讲太多的夙愿寄托给神明,这不就是讲迷信了吗?其实也不尽然,一切文化现象都是不论以什么的形式呈现出来,追根朔源,都是可以从一个地域的文化背景中得到诠释。
台湾历来移民众多,台湾人崇拜神明的出发点在于扎根于本土,克服重重困难,并与当地土著和睦相处,融入到台湾这个大环境。长期与自然环境的抗争中坚韧性格慢慢形成,但是为了身体康泰,诸事如意,自然希望得到神灵的眷顾,那种安身立命、栖身度日的观念也是也是十分浓烈的。
在台湾,各行各业都有祭拜的神灵。郎中拜华佗,因为三国时期华佗在被称为“神医”,能治任何疑难杂症;消灾求子拜观音,中华文化里一致认为,观音是位救苦救难能消百灾的神灵,因此各地都有观音庙、观音殿等;警察和黑社会,都拜关二哥,不只是因为关羽是史上一位战神,更主要的关羽秉春秋、重信义,因此,古人在结为异性兄弟之时都会拜关公,让关羽见证这一时刻显得尤为重要,上世纪末期,国内还刮起过一阵“结拜之风”,迅速席卷全国,多年后仍旧是先辈们口中的谈资。
说到拜神明,那自然少不了庙宇和神龛,在台湾,但凡有人祭拜的神明,都会有一座寺庙或一间殿堂。严格来讲,“寺”和“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寺”多为佛教庙宇,供奉佛陀,由僧人居住;而“庙”古时有两种,帝王家为太庙,百姓阶层成为祠堂。然时至今日,也没有太多人去在意这种区分,不管寺庙还是殿堂,总是寄托着台湾人对神明的敬畏和谦卑之意。这样一来,使得各地的庙宇入雨后春笋一般拔地而起,如药王庙、财神庙、观音殿、三清观、土地庙……等众多庙宇,都有了立足之地。无一例外,每座庙宇都有其固定的日期举行庙会,届时,五湖四海的信徒如期而至,以各种方式表达着敬畏之意,每座神龛前也都堆满了精心准备的贡品。旺旺大礼包、旺旺仙贝等一系列产品越来越受到推崇,看来这“拜拜用旺旺,来年更加旺”也就是这么而来的了。
目前,神明崇拜已经演变成为一种文化创造和文化交流,迷信的成分也越来越被淡化,与之相对的,现在的神明崇拜从形式上也变得越来越人性化,一切以为了表达信众们的夙愿为主,虽然没有了太多的条条框框的束缚,不过始终要记得,祭拜神明,一定要时刻有谦卑的心态,那条敬畏的鸿线,始终不可礼越哦。
(编辑:爱动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