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近年6个月至3岁婴幼儿数量为4000万左右,如果一个婴幼儿日均消耗100g辅食,以当前市场上婴幼儿辅食的零售价计,婴幼儿辅食的市场容量当超过800亿!事实上,我国目前婴幼儿辅食的市场容量仅为70多亿。整个婴幼儿辅食市场严重“营养不良”。
谁在阻碍辅食市场的发展?
说起婴幼儿辅食市场的低迷,很多业内人士都会首先提到消费意识、理念和习惯的问题。如对辅食的重视程度不够、多喂奶粉代替辅食、自制辅食等,网上调查报告显示,高达40%的城市家庭不会选择购买商品辅食,而这一比例在农村更是高达80%以上。
除了这些表象,更有深层次的原因。
首先是消费者喂养知识来源于医院、社区卫生中心、科普读物、网络等,而这些地方目前已经被很多品牌“市场化”了,大量的医务推荐和难辨真假的软性宣传,几乎影响了所有的中国消费者。名目繁多的产品和概念,让很多医生都难以辨清。消费者从根源上缺乏正确认知辅食的强力渠道。
其次,辅食的喂养较为繁琐,种类选择、比例搭配、喂养时机选择等,都需要费一番心思,同时让孩子接受新口味往往也比较麻烦。而妈妈们,或由于又照顾孩子又工作无暇顾及,或由于惧怕繁琐、拗不过孩子等,再加上重视程度不够,使得很多家庭采用了“奶粉+成人饮食”的简单方式。
其三,企业、经销商和终端同样对辅食不感兴趣。相对于几十块成本零售价两三百的奶粉,几块钱成本零售价几十块的营养素,多数辅食的利润要低得多。另外,辅食的可对比性强,比如米粉和大米、果泥和水果、肉酥和肉等,给予消费者的“价值感低”,消费者更难接受辅食的高价格。而对于企业来说,除了强化营养素之外,辅食也没有太多的“概念”可做。低利润和低市场接受度,使一些看好辅食市场的企业也是抱着观望态度。
重锤唤醒婴幼儿辅食市场。
婴幼儿辅食潜力巨大,表现低迷,市场基础薄弱,行业规范欠缺,如要成功启动,使婴幼儿辅食达到其应有的市场地位,必须施以非常之手段。
首先需要政府部门的强力介入,规范婴童食品市场。当前婴童食品的乱象,已经到了失控状态,并有愈演愈烈之势,依靠单纯的市场调剂无法恢复正常。我国婴幼儿食品法规、婴幼儿食品工业标准都已相当严格,但在执行、监管和最基层科普教育上,显然是远远滞后的,同时,对于医务非法宣传、以科普名义广告宣传和市场“教育”的打击力度不够。
其次对于企业而言,应该放弃浮躁心态,学习“亨氏”好榜样。辅食虽然利润低,但竞争不太激烈,营销成本也低,随着市场逐渐走向良性,辅食销量一旦起来,其净利润并不比奶粉差。事实上,看似暴利的奶粉行业,由于宣传、赠品、医务回扣、店员回扣等费用居高不下,很多小品牌已经无利可图。就像当年四大奶粉品牌在中国市场的布局一样,亨氏在中国的布局也已经趋于完善,丰富的产品种类、全面的网络覆盖、规范的终端管理、娴熟的营养知识和终端话术,使亨氏的市场基础工作十分扎实。目前亨氏婴幼儿营养品系列在中国的销售额已经超过10亿元,占据了婴幼儿辅食20%的市场份额(辅食70多亿的市场量是以零售价计的)。
第三,婴童企业要抓住电子商务和网络传播的大机遇。一切营销活动的基础是消费者行为,而消费者行为的改变将会使得营销模式以及经营模式改变,从而改变甚至颠覆行业格局。婴童行业的特性,使得婴童产品电子商务发展尤为迅速。据网上数据显示,目前网购已经占到婴童产品30%左右的市场份额,且有进一步加大趋势。而互联网的发展使得母婴产品的消费行为发生了革命性改变,互联网成为妈妈们获得产品信息和喂养知识最重要的渠道之一,消费者对信息从以往的单纯接受,变成了主动寻找、参与、讨论、评价和推荐。
通过网络向妈妈们传递科学的喂养方法、营养知识,建立网上母婴社区,切实解决婴幼儿喂养中存在的问题,并关注婴幼儿生理、心理健康和教育问题,从而形成口碑效应。而企业的营销系统,也要随之改变,把以往的宣告式、灌输式、铺货式、推销式营销方式转变为关注式、互动式、易寻式和转介式。有竞争力的新营销模式,是国内婴童食品赶超国际品牌最有力的武器,而婴幼儿辅食则恰逢其时。
婴幼儿辅食是和母乳同样重要的婴幼儿食品,但其市场发展状况却令人担忧。
(编辑:七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