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前一次惨烈的鞋厂大火,“烧”出了浙江温岭一场大规模的鞋业整顿。当地政府强制关停4000多家鞋企。
浙江温岭与福建晋江、广东东莞一样,均是中国知名的鞋业生产基地,从这里生产的各式鞋履,行销到海内外各地。这些小作坊式鞋企,早年间依靠勤劳吃苦、薄利多销逐步完成了原始积累,但在商业文明勃兴的现代市场经济体系下,简陋的设施、粗放的管理、高强度的劳动、对环保的忽视、知识产权意识的薄弱,变得越来越不合乎时宜。
它们的存在令地方政府“爱恨交织”。因为它们既是民营经济的重要建设力量、当地GDP的重要贡献者,却又多多少少给当地社会管理“制造”麻烦,涉及安全隐患、劳资矛盾、污染环境、品牌侵权、恶性竞争等问题。
夺取了十多条人命的大火事故,仿佛一桩“黑天鹅事件”,突然打断了地方与鞋商之间对各类隐患的心照不宣以及相安无事的平衡。官方发动了一场“以整顿倒逼转型”的社会保卫战和经济升级战。事实上,大火并非毫无征兆的“黑天鹅”,若非大火,也可能发生其它危机事件;若非此刻发生,也可能在彼时到来,因为转型的必然,一直隐含在温岭产业结构的先天不足中,更隐含在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时代命题中。
拖延也许会有不少鞋企得以苟延残喘,但也会有更多的隐患相继爆发,政府将疲于应付。此次温岭政府也是下了大决心,欲借此契机打破“口号大动作小”的转型困境,跳出“逐小利吃大亏”的作茧自缚,打造一个现代高端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俱佳的“鞋业之都”。
温岭政府这种断臂求生的改革决心值得肯定,同时要指出,方式应该更加人性化,讲究沟通,做好安顿方案,做好政策引导,符合经济规律和人心的接受范围。转型升级是为了更好地打开局面,应该按照利益最大化、代价最小化的原则进行。
转型升级在火灾的催化下尽管尤为迫切,却也不可能按照想象瞬间完成,而要有一个充分的科学论证,探索出适合乡情的合作经营模式和监督管理流程。
(编辑:七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