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许可审查细则》被称为“中国食品安全史上最严标准”,但同时也有人对此表示怀疑,“最严标准”能生产出安全放心的奶粉吗?
事实上,在这一细则出台前,2010年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曾发布《企业生产婴幼儿配方乳粉许可条件审查细则》,行业准入门槛提高,淘汰了一批企业。仅仅隔了3年时间,奶粉生产企业又要面临许可审查,而且面对的是“升级版”最严标准,届时被淘汰的企业估计将不在少数。
禁止委托、贴牌、分装方式生产婴幼儿奶粉、按药品标准来管理奶粉、对部分奶粉生产企业展开反垄断调查并作出处罚……一段时间以来,政府部门在婴幼儿配方乳粉领域的动作可真不小。
监管重拳为什么总是指向奶粉?
重拳出击治理奶粉的背后,是消费者对奶粉质量的不信任。自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以来,国产奶粉在消费者心目中的信任度一直堪忧。奶粉质量事关下一代的健康,父母们选择起来怎能不慎之又慎呢?
在这样的背景下,政府频频出手整治奶粉问题令人欣慰。这是转变政府职能、在不“越位”的同时也不“缺位”的生动体现。
不仅如此,仔细梳理近年来奶粉质量监管方式的变化,也折射出“看得见的手”的发展进步。
以往,对于奶粉质量的监管总是“慢半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哪里出了问题,就去哪里取缔督查,这样的事后监管确实需要,但若能事前“排雷”岂不更好?此次“最严标准”的出台,走向了另一条监管路径——为行业内企业生产设立标准。这种做法给人启发。抓好奶粉质量,政府要变被动查处为主动出击,同时,主动出击并不意味着直接干预企业生产经营,而是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实现优胜劣汰。只有这样,奶粉市场才有望走出问题泥潭。
婴幼儿配方乳粉质量安全监管是一场持久战。目前,我国每年婴儿出生数量约为1600万人。随着“单独二孩”政策的放开,预计婴幼儿配方乳粉的需求量将继续增长。
(编辑:七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