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前的奶业市场并不平静。12月份,国内鲜奶企业新一轮涨价潮已是不争的事实。哪些原因导致乳品涨价呢?有没有可能降价呢?
光明、三元等鲜奶普涨约一成
针对近日鲜奶涨价的现象,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走访商超发现,从12月1日起,光明、三元等部分盒装以及入户奶普涨约一成左右。
1日当天,光明乳业的相关人士向本报记者表示,“从12月1日起,光明乳业牛奶和酸奶等四个品类的产品进行了调价,但不同品系的产品调价幅度不一。地区不同,调价的幅度也不一样。但在加权后,此次调价的幅度大概为8%—9%。”
上述人士表示,奶源的持续涨价是此次光明乳业调价的根本原因。另外,物流运输、人工成本和奶牛饲养的成本等居高不下也是此次调价的原因之一。“相信这些原因是行业性问题,不是光明乳业一家所面临的。”该人士指出。
蒙牛相关人士则向本报记者表示,“鉴于近期成本持续上涨的实际情况,公司会在考虑综合成本后适时、适度地调整产品价格。”该人士同时指出,“不同品类的涨幅和调整时间会有所差异,请适时关注终端的价格变化。”
伊利相关人士对本报记者表示,“食品类消费品对原料成本的变动最为敏感,乳制品原辅料尤其是原奶价格的持续上涨势必会推升终端产品的价格,整个乳业必须正视这一现状,同样,公司也需要通过调整产品价格来应对这一状况。”
据三元官方网站发布《关于三元部分产品价格调整的通告》显示,将自2013年12月起,上调部分产品的价格,加权平均涨价幅度为8%。
据了解,2013年奶业的涨价频频,统计显示,蒙牛、伊利一共调了三次价,分别是8月、9月和11月,光明则调了两次。
2日,本报记者走访了京客隆、家乐福、华联等商超,发现超市已经接到不少来自厂家的调价通知,家乐福已接到厂家通知,近期即将开始调价,涨价包括大多数品种,涨幅约为8%—10%左右。
记者发现,除了实体店的超市外,在1号店、京东商城等电商,都有“特卖”等字样的进口奶进行销售。
都是奶荒惹的祸
奶源紧张已经是事实。
相关数据显示,2011年—2012年,饲料价格年年上涨、人工成本不断增高,国内原奶收购价却徘徊不前。据不完全统计,2012年有的地方饲养年产5吨的奶牛平均利润仅有1600元,以家庭劳动力每人饲养5头产奶牛计,年收入仅8000元,约是同期外出打工收入的1/4。
中国奶业协会理事陈渝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综合各方面的因素看,近期奶产品涨价是一种必然,这是一种市场行为。
资深奶业专家王丁棉则向本报记者分析,奶牛养殖户利润越来越少,所以出现奶农退出奶牛养殖市场的现象,这些现象都加剧了奶源的紧张状况。
陈渝认为,“得奶源者得天下,现在国内的奶源格局十分不合理,如果奶源问题自己解决不了的话,那么势必会大量进口国外奶源,到那时,国内奶产品的价格任凭国内企业控制了:一旦国外奶源涨价,国内的终端产品势必会迅速传导涨价。”
据悉,光明上海地区的入户奶也将提价,将基本涉及所有的入户奶品种,包括鲜奶和酸奶。比如新鲜杯优倍200ml装将由4.2元涨至4.8元,涨幅为14%;嘟嘟儿童高品质牛奶200ml装将由3.6元涨至4元,涨幅11%;新鲜杯畅优原味发酵乳200克装将从3.7元涨至4元,涨幅为8%。
关于为什么是12月份普现涨价行为,王丁棉分析,“夏天持续的高温使得优质奶源缺口持续扩大,秋季以来,很多奶企都是靠优化管理和供应链等吃老本的方法来消化成本,可能是到12月份后,这些奶企实在是难以承受了,所以涨价之门就顺势打开。”
对于此轮的涨价潮,陈渝预测,“估计所有奶品调价要持续到2014年1月份。”
奶产品放量减小
虽然奶荒是此轮价格上涨的主要推手,但是乳业专家王丁棉却敏锐地指出,国家相关法规严格后可能会使市场更为规范,一些小的奶企产品可能因此而滞销或是无法进行销售,这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市场上鲜奶产品放量的减少,市场供应量小,终端价格自然会上升。
据悉,国家食药监总局近期发布《关于禁止以委托、贴牌、分装等方式生产婴幼儿配方乳粉的公告》规定,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企业不得接受其他单位和个人委托生产婴幼儿配方乳粉;不得为其他品牌持有人或代理人生产婴幼儿配方乳粉;不得冒用他人品牌和包装生产婴幼儿配方乳粉;不得在国内生产其仅在境外注册商标和企业名称、地址的婴幼儿配方乳粉;不得在国内生产标注为境外企业名称、地址的婴幼儿配方乳粉。
王丁棉认为,目前国内有128家奶粉企业有牌照,但是市场上不乏在国外注册的公司,进口大包奶粉后,在国内分装的“假洋奶粉”。新规的出台打击了这些没有工厂、没有研发能力、捞了钱就走的行为。
王丁棉指出,正是由于近期奶荒和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规定的日益严格等双重因素直接造成近期奶产品的普涨,奶企为通过提价提高销售额冲业绩也是年底乳业产品提价的原因之一。
业内人士透露,今年的高温不仅使奶源减少,可观的利润使得一些地方将奶牛杀来卖,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奶荒。
(编辑:七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