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适宜的居住环境
早产儿香甜的睡眠需要适宜的环境,居室空气清洁,温度在20度-22度,湿度在50%-60%较为适宜。宝贝睡眠时,尽量保持安静,避免噪音干扰,声音分贝要低,最好不超过45dB,根据宝贝觉醒一睡眠规律调整室内光线强度,使宝贝早期感受到生物节律与光线强弱的密切关系。
2.保持足够的营养
选择适合宝贝的喂养方式,根据宝贝的觉醒一睡眠变化按需哺喂,没有疾病的宝贝饥饿时往往处于觉醒状态,饱食后宝贝即可安静入睡。母乳喂养是最方便按需喂养,也最适于宝贝的营养需求。如哺喂过多,消化道在超负荷地进行着消化活动,宝贝的睡眠也不安宁。
3.减少睡眠干扰
根据宝贝的睡眠周期、活动规律安排医疗操作、喂养、护理活动,宝贝睡眠时尽量避免喂奶、洗澡、更换尿布、更换衣服及有创操作。操作时疼痛引起的挣扎和哭闹会消耗宝贝的体力,尽量在宝贝清醒时集中地、轻柔地进行各项操作,避免频繁打扰安睡中的宝贝,除必要的哺喂、护理、诊疗操作外,尽可能不刺激宝贝。
4.减少高分贝声音刺激
无规律、高分贝的声音刺激,常常将睡眠中的宝贝惊醒使之处于兴奋、紧张状态,不处于觉醒一睡眠周期形成。在医院中各种仪器报警及电话声音设定最小音量,对于设备报警反应要迅速,避免长时间
高分贝声音刺激;医护人员、家庭看护人员在接近早产儿时支作要尽量轻柔,不要大声喧哗。
5.周期性循环光刺激
监护病房中持续不变的光线强度使早产儿不能感受生物节律形成所需的光线变化,甚至能剥夺早产儿的睡眠。为避免环境中强光对宝贝眼睛的刺激,以往用毯子罩住暖箱或给宝贝佩戴眼罩的方法,注重营造类似子宫的幽暗环境,忽略了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巨变,决定了宝贝的生物节律不再像生活在子宫内一样,需要重新建立自己独有的觉醒一睡眠周期。近来有研究发现宝贝暴露在强光一暗光周期性光强度循环变化环境中有助于觉醒一睡眠规律形成。
6.增强宝贝的安全感
有安全感的宝贝睡眠相对安稳而规律,觉醒一睡眠规律易于形成,创造条件使早产儿拥有安全感至关重要。
母乳喂养能为早产儿提供生长发育所需的最适宜的营养,宝贝通过母亲乳头的吸吮实现心理上抚慰与满足。
鸟巢式护理是让早产儿四肢靠近躯干蜷曲成类似宫内对称性屈曲位,四周包绕柔软的棉质成“鸟巢”里,宝贝在“鸟巢”中入睡快、睡眠安稳、哭闹减少。袋鼠式护理,通过亲子间皮肤的直接接触和体温的互递,睡眠更为踏实。
触觉为人类最初级的感觉,人体最大的触觉感觉器官——皮肤,在子宫内胎宝贝儿时时受到羊水的抚触,出生后生活环境的巨变,皮肤触觉骤然减少,易产生焦虑的情绪。早产生出生24小时即可在清醒时通过给予温馨的抚触,可稳定情绪、减少激惹及安稳入睡。
上述方式不但可增加早产儿的安全感,减少烦躁、焦虑、哭闹等不良情绪,还能提升宝贝的免疫力和应激本领。
7.减少看护人的焦虑
包括妈妈在内的看护人的心理状态,影响着宝贝觉醒一睡眠节律的形成。焦虑是看护人会过多地干扰宝贝的睡眠,反应迟钝者会忽视宝贝的需求,不能对宝贝早产儿的需求做出恰当判断,也影响他们对早产儿更细腻的生活、护理需求做出的相应的反应。发现妈咪或看护人存在焦虑、抑郁、精神异常时需及时干预。
每个早产儿觉醒一睡眠规律培养,需要根据宝贝自身个性、气质和抚育环境个体化地进行。
(编辑:爱动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