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儿生后睡眠一觉醒节律被喂养、护理、医疗等行为频频干扰,睡眠一觉醒节律形成受到严重干扰,此方面问题往往更为突出,需早期予以关注及干预。
睡眠是机体的重要生理活动,睡眠时感觉和运动暂时停止,若给予适当刺激就能觉醒的生理状态。正常睡眠的时间相对睡眠由两个交替出现的不同时相组成,一个是慢波相,又称非快速眼动睡眠,另一个是异相睡眠,又称快速眼动睡眠,此时相中出现眼球快速运动,会做梦,可有肢体运动及面部表现变化。非快速眼动睡眠主要帮助恢复体力,快速眼动则利于恢复脑力。
早产儿出生后主要的生物活动就是不分昼夜地吃奶、睡觉、排尿、排便等,年龄越小睡眠时间越长,他们每日累计睡眠时间长达18-22小时,往往可以持续睡2-3个小时,常因饥饿而醒来,觉醒一睡眠周期不再延续在妈咪子宫内的节律,而是根据消化能力和哺乳间隔时间的改变在不断地调整中。随着正常的生长发育,其夜间睡眠时间会逐渐增加,白天睡眠时间相应地减少,多数在生后数周才会显现出昼夜节律。
干扰早产儿睡眠一觉醒节律因素
早产儿由于各系统发育不成熟,胎龄越小、体重越低并发的医疗问题就越多,常需要在新生儿监护病房进行救治和护理。早产儿视觉、听觉及神经系统是机体最后发育的系统,应在妈咪子宫或接近于子宫内温暖、幽暗、安静的环境里发育成熟,而早产儿生后多数需要在光线强、声音嘈杂的监护室度过一段时间。
疼痛、噪音和强光的刺激可引起宝贝的兴奋、哭泣及睡眠紊乱。
打扰早产儿的睡眠进行喂奶、换尿布、洗澡、有创的医疗操作等活动严重干扰他们的觉醒一睡眠周期形成。
医护或看护人员彼此交流时发出的声音、医疗仪器和设备发出声响等不时地惊醒正在睡眠的早产儿,持续照明不利于睡眠一觉醒周期的形成。
(编辑:爱动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