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食物的热爱VS对自由的向往
作为妈咪我们可能都有过那样的体验,当你紧紧地抱住一个宝贝,哪怕是还在襁褓之中的婴儿,他也会通过身体扭动、伸展胳膊腿或者是展露不舒服的表情来表达他的抗议和不满。如果宝贝再大一点,他甚至会用胳膊腿稍稍地推开大人一点,以便让自己感觉更舒适自在一些。这虽然只是宝贝生理上的本能反应,但是却与人类的心理特点完全吻合。
作为人类,我们天生就喜欢与人建立起亲密的关系,喜欢那种被抱持、被HOLD住的感觉。我们是在这个过程中寻获自身的安全感;但我们也天生喜欢有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喜欢那种作为一个完整的、自由的人的体验,从而能真实地感觉到自己是与众不同的个体。我们绝大部分的人,终其一生都在追寻这两者之间的平衡。
只是,我们总是会等到长大之后,才对此体悟很深,但却忘了,这种追寻其实从生命的早年就已然开始——就像本文信里的妈咪,当宝贝刚出生以及在出生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她用母乳喂养,为宝贝内在的安全感奠基,让宝贝初步具备了能与人建立起亲密关系的能力等,满足了宝贝最初的发展需要,但是随着宝贝的长大,到宝贝开始追寻自己是谁的时候,妈咪仍然用“吃什么、怎样吃”紧紧地抓住宝贝,就会让宝贝有一种内在的“室息感”,感到自己被母爱淹没,从而无法确认自己是谁。而找到自己是谁,是人类天赋的本能,因此她就会不由自主地产生一股强烈的动力,想去尝试尝试那些妈咪不让吃的东西,到底是什么滋味?因此,所谓对食物热爱,其实宝贝热爱的并不是食物本身。
2.哪里有压迫,哪里就会有反抗
心理学关注和研究宝贝什么时候、通过什么方式需要建立起安全感,又在什么时候、通过什么方式去发展自我,成为自己。在现有的研究成果里,大家普遍会认同这样一个时间节点,就是在宝贝两岁左右的时候,宝贝们会先后开始“我是谁”、“我能做什么、我不能做什么”的探索。
在这个过程中,有的宝贝会发现,原来我的大便是我可以做主的,我甚至可以用我的大便成为我与父母交涉的条件,当他们“表现好”,我就会把我的大便像礼物一样的呈现给他们,让他们开心放松;当他们“表现不好”,我就下意识地憋住我的大便,让他们着急。在这个过程中,我找到了一个有力量的我自己。同样,我也能通过我吃什么来决定“我是谁”,我通过“我爱吃什么、不爱吃什么”来决定我“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从而避免被妈咪的爱吞没、来为自己争取一点点空间,使我能够找到自己的存在。
有意思的是,宝贝们在两岁左右发动的“保卫自由之战”,通常是有选择的——所谓“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也就是说家长越关注、越在意的地方,越会成为父母与宝贝控制与反控制的“战场”。那么,知道了这一内心规律的父母们应该怎么办呢?
希望信中的妈咪通过我们的解读,对宝贝的内心发展规律、对自己的做法有了更充分的认识和理解之后,妈咪自然会放下一部分对此问题的纠结,此外,我们还有一些附加的建议,可以有所参照。
1.母乳喂养在提宝贝安全感方面功不可没,但在宝贝已表现出独立意识的时候,应该及时想办法断掉。
这是一种宝贝内在的象征,象征着妈咪是愿意支持宝贝心理意义上的长大与独立的。
2.宝贝不想吃饭的时候,不需要强迫宝贝一定要吃。
在宝贝上幼儿园之前,我们只要保证宝贝在想吃的时候,能吃上安全健康的食
物就好了,不用担心宝贝会因此而养成习惯,因为当宝贝感到自己内在的需求被充分满足和尊重之后,他就会自然回到正常的轨道上来。
3.真心为宝贝能够用自己的方法从他人那里得到食物而开心。
这说明她的安全感、了解他人内心的能力、与人建立关系的能力都发展得不错。妈咪甚至可以把自家带的健康零食给宝贝,让她去与人分享与交换,这样宝贝不仅会从内心里觉得得到了父母的认可与支持,也许还会从别人津津有味的品尝自家食物的感觉上得到启示,哦,原来坚果、水果也是这样好吃!
(编辑:爱动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