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周末,我带着我家小兄弟在小区的花园玩,有一个3岁多的男孩也加入进来,玩着玩着,这个男孩突然劈头盖脸地就打了我家老二几下。我家老二刚满3岁,突然被打,又惊又气,哇的就大哭起来。我家老大4岁8个月了,在旁边看到这一场景,居然一点保护小弟弟的意识都没有,视若不见、只顾自己玩自己的——这比我看到老二挨打还让我生气!
后来,我把老大狠狠地批评了一顿,批评得他也哭了起来。在我看来,大的保护小的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作为哥哥不帮助小弟弟就是不对,但是看他哭得那么委屈,我又挺心疼,心情很矛盾,不知道自己这么做究竟对不对?
在这个故事里,我们由浅入深看到在许多多子女家庭里,作为父母不容易看到的家庭亲子关系中的几个盲点。
哥哥保护弟弟天经地义
就像两兄弟的妈咪所表达的那样,绝大部分的中国人都认为,在多子女的家庭中,大的保护小的,哥哥让着弟弟,是天经地义,既出于人性又合乎道德的事情,但这同时也是我们整个民族集体无意识里的盲点,即,忽视了我们每个人首先是作为个体存在的。
如果我们接受和承认每个人都是单独存在的个体,那么作为个体,最重要的事情是自己为自己负责,而不是首先为他人负责。因此,在这个故事的情景中,我们就更有可能站在哥哥的角色。如果把家庭当做一个系统来看,家庭功能良性运转的关键在于,每个人,无论是父母还是子女,都在属于自己的位置上做好自己。也就是说,该爸爸妈妈承担的责任就应该爸爸妈妈去承担,而不是无意识地把责任推卸给他人,有度和立场去理解,在那个时刻他的心理现实是什么——虽然他4岁多,欺负弟弟男孩的年龄比他小,只有3岁多,但是年龄的优势未必就是心理力量的优势,也就是说,哥哥未必从心理上强大到了能保护弟弟的程度。在那个时候,作为一个孩子,他更为本能的反应、更为迫切的愿望也许是寻求妈咪的保护:然后,在不能被妈咪保护的情况下,退而求其次,他第二件需要自己去做的事情也是自我保护,而不是去保护他人。事实上,在这个故事里,这个哥哥就是这么做的。
有时候甚至是推卸给了自己的孩子;孩子要安守孩子的角色,不要去承担不属于自己的事情,有时候甚至是从心理上承担了部分家长的功能与责任。
仅仅从这个故事的简单表述中,我们无从知道妈咪在批评哥哥之前做了什么?妈咪是在当时就批评了哥哥,还是在事情完全结束后批评的哥哥?但是,有一点我们可以确认,就是在这位妈咪的心里,她把应该受到保护的对象做了区分,她无意识的认为:弟弟更需要保护,而没有意识到哥哥虽然比弟弟大,但是对爸爸妈妈而言哥哥也是孩子,也需要爸爸妈妈的保护。这也是在多子女家庭中,父母通常难以觉察到的自己的盲点。
当妈咪批评哥哥时,在这个家庭的潜意识系统里,哥哥已经被妈咪从孩子的位置上扯下来了。
通常,多子女家庭里的孩子呈现出某种问题,问题的根源都与“竞争父母的爱与关注”有关。这个故事里的哥哥,在弟弟被欺负时不去保护弟弟的原因可能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必然有一种原因,是和与弟弟的竞争相关的。
事实上,精神分析对儿童的研究发现,对孩子来说,感到父母是属于他的,他们就是“他的”父母,这一点很重要。多子女家庭里的孩子,尤其需要确认:尽管父母是兄弟姐妹共有的,但是他们仍然是“他自己一个人”的父母。所以,法国精神分析大师弗朗索瓦兹-多尔多就曾建议过父母,应该让孩子得到这种确认,以促成孩子作为个体的成长,因为知道有“属于自己的”父母,他才有可能感到“他”作为一个不同于其他人的独特生命的存在,并据此确信拥有自己的独特身份。
(编辑:爱动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