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式思维教育的本质是激发孩子的综合潜质,唤起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呵护其想象力,培养创造力,帮助孩子能够自主学习,让孩子能够在学习中享受快乐。
早期教育不同于早期学习,孩子从1岁开始就可以开展启发创造力的美术式思维教育。在著名儿童美术教育专家、韩国富川大学教授全声洙看来,“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艺术家,我们就是要用感觉美术来唤起他们的创新思维,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创造而教育,正是世界教育的趋势。”
鼓励
在韩国,孩子从幼儿园到高中阶段,这十多年时间里有一套很完整的美术教育体系。在一些先进国家尤其重视音乐和美术,东方国家比较重视培养美术的生产者教育,即学美术出来是个画家,但是这种只是“表现美术”,全声洙则提倡的是‘享受美术”——提高创造能力欣赏能力,做美术的“消费者”。“现在百分百都是美术生产者的方向,美术消费者教育最重要的是两个汉字——美丽的‘美’,眼睛的‘眼’,就是说要有发现美的眼睛。通过艺术的形式让孩子获得认知生命本体和世界的方式,呵护他们最原始的想象力,使之在最关键的童年思维成长期为成年卓越的创造性思考能力埋下萌芽的种子。”
美术作为是一种本质的活动,不是教授出来的,更多是一个人内在拥有的潜质,从而激发出来的创造力。幼儿时期如果用一味教授的方式,可能会让孩子有固定观念思维,对某些东西有偏见,可阻碍思考和创造。在儿童美术教育中,要非常正视儿童作为创造性主体的真实存在。教育结果注重的不是作品,而是孩子内心的感受与思维模式的开放。
全声洙认为,为创造而教育是世界教育的趋势。美国儿童教育学者丹尼尔·平克在《右脑的复仇》一文中指出,未来的科技将逐步代替人类的左脑进行计算和分析,但右脑主控的创造性思维因无法被科技取代,而成为了21世纪的核心竞争力。21世纪,怎样的儿童会脱颖而出?是具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儿童。儿童天生具有丰富的创造力,培养或摧残这种创造力的是环境。作为家长和老师,要发挥好孩子的主动性和能动性,积极欣赏和肯定孩子,让孩子在宽松状态下一边学习一边快乐成长,最终使孩子各方面的综合潜能获得全面提高。
儿童美术创作是出自本性需要和生命最根本的动力,绘画是儿童心灵的图像符号,是生命成长的需要。儿童通过绘画来达到与外部世界的交流,表达着人之初最天真最无邪的情感。“美术表现有一个具体的发展阶段,比如看某个图,我能很明确知道画这个图的小孩是哪个时期的,因为上面能体现一般性发达程度,所以适时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0-3岁孩子的大脑正在成长期这一时期应更加注重通过“手、嘴、脚”来开发孩子的智力,让孩子多去动手、动嘴、动脚,而不是用模块化的美术教学束缚了他们的天性。美术式思维教育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它能让孩子在玩乐中去自主激发自己的想象力,家长还可以通过孩子“涂鸦”后的作品与其进行交流,在增进亲情的同时让孩子快乐成长。
即使是在孕期,孕妈咪也可以通过看图对话,和胎宝贝进行交流。在宝贝出生到十个月时,可以开发其触觉能力,到了两岁,孩子可以动笔涂鸦,激发情致。两岁之后,就可以进行美术教育的体系化培养了。0-3岁的儿童,最适合的就是玩乐式的美术教育。
东方的教育方式突出背记能力的锻炼,西方更注重引导孩子去思考与讨论。通过对犹太民族学习方式的研究,儿童教育专家们发现,犹太人之所以能以占世界2%的人口获得30%的诺贝尔奖项,是与他们不仅注重儿童背记能力的培养,而且更注重自主学习能力、沟通讨论能力、想象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密不可分。犹太人会在孩子童年时期,将他们3到5个的组织起来,为他们构建一个易于互相讨论和对话的环境,从而通过小组课题式的教学,激发孩子自主学习和思考的能力。
每个孩子都具有自己的特殊兴趣,这需要有心的父母和老师去发掘,扩展视野对发现孩子的兴趣很重要。孩子如果没有机会接触世界上各种奇妙的事物,他们很难对外界发生兴趣,父母也就很难找出孩子的兴趣,因此,父母应该创造机会扩展孩子的视野。比如,当发现孩子遇到一些令他的双眼发光的事物时,这种兴趣就值得培养,父母就应该马上鼓励他们去探索。
美术式思维教育的本质是激发孩子的综合潜质,唤起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呵护其想象力,培养创造力,帮助孩子能够自主学习,让孩子能够在学习中享受快乐。因此,全声洙认为美术式思维这种体验式的早教模式是东西方教育方式的融合,非常适合中国孩子。
“好奇心是儿童兴趣的出发点,儿童一旦对某事物产生好奇心,就会注意接近、探索这些事物,且会追根问底,一旦他所关注的事物使其不断得到愉悦和满足,那么儿童就有可能将最初的好奇心变为持久的兴趣。”因此,当我们发现儿童对某种事物产生好奇心就要及时地引导他们,千方百计给他们展示事物之中隐藏的“秘密”,或为其创设新颖的“问题情境”,把儿童置身于疑问之中,让儿童被一些不解之谜所吸引,启发他们积极探索以发现事物自身的趣味性。也可以在解释儿童提问时,给他们展示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及事物内部的规律性,用巧妙的方法解决问题,唤起孩子们的求知欲望,自然进入兴趣阶段。
(编辑:爱动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