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不可以这么没有礼貌,赶快说‘阿姨好’呀……”这是中国家长逼宝宝打招呼时的典型台词。这种以胁迫、责备相要挟的打招呼方式真的好吗?如何做才能让宝宝学会和人打招呼?
胁迫打招呼,作用适得其反
案例中家长胁迫宝宝打招呼的做法,在国内非常普遍。其实这是家长基于“面子”而做的不科学之举,因为对于这个年龄的宝宝来说,他们的行为尚无道德意义,不跟对方打招呼,不是有意不给对方礼遇,也不是故意让家长难堪,其背后往往有许多具体原因。家长需要在理解、尊重的基础上给予相应的引导,而非一味责怪。
当面责备、强迫的方式即使能让宝宝勉强执行,却难以充分发挥对宝宝行为的导向作用。相反,由于宝宝受到了父母的批评,对他建立打招呼的积极情感体验并无益处,自然更难建立见人主动打招呼的习惯。
不同气质宝宝的应对策略
遇到这种情况,家长首先应该放弃逼迫的方式,具体分析宝宝不打招呼的原因,并对症下药。
天生比较害羞的宝宝,面临陌生人或陌生场景时本身就会比较紧张,在这种负性情绪体验的控制之下,家长贸然要求他们打招呼,宝宝往往会更加局促。所以,遇到这种场景,家长不妨别强求宝宝打招呼,而是允许宝宝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表示自己的友好,比如微笑、点头致意等。
在日常教养过程中,家长也可以采取循序渐进的办法,从宝宝容易接受和喜欢的问候方式做起,给宝宝适应的时间。宝宝在多次经历了这种场景,发现并无想象得那么“可怕”,而且还能得到友好肯定的反馈时,自然更容易放开自己。
活泼型宝宝
活泼开朗的宝宝平时并不怎么发怵打招呼,但特定场景之下,突然变得不爱打招呼了,家长不妨排查两个原因:
宝宝正好情绪不好。因为宝宝的行为随意性较强,社会规范意识比较弱,如果正在气头上,让他打招呼,他肯定不乐意配合。
宝宝无法接受父母指定的“称呼”。比如,宝宝由于社会经验的局限,很容易“以貌取人”,在他们眼里,头上没有白头发的人不能称为奶奶。遇到比较年轻的客人,家长按照辈分让宝宝称呼“奶奶”,那么宝宝就可能难以果断开口。
●家长带宝宝会客前不要批评宝宝,以免宝宝不开心而拒绝开口。
●对于那些认知原因导致的金口难开,父母当面不要强行让宝宝接受当前的称呼,但事后可以做好解释工作,澄清宝宝的认知困惑,或者尊重宝宝的意见,让宝宝用他喜欢的称呼来跟对方交流。
礼貌教育缺乏型宝宝平时多“练兵”
有时候宝宝“金口难开”,并非内心不情愿跟对方打招呼,而是不知道该如何应对这种局面。如果是这种情况,家长就要反思自己的教养是否到位了。打招呼对大人来说看似小事,但对于宝宝来说,却很难不学就会。如果家长平时并未重视宝宝的礼貌教育,自己也不注意以身示范,那么,特定场合被父母匆忙拉着上阵时,自然就容易“卡壳”了。这种情况,板子就不能打在宝宝身上,家长需要在平时做好这方面的教育工作。
自信心不足型宝宝提高自我价值感
如果宝宝不打招呼,并不是以上原因,家长就要反思,是否宝宝的自我价值感太低了。因为面对他人的时候,对自我价值有着不一样假设的宝宝,所做出的反应是不一样的。一个确信自己可爱的宝宝,会非常自信地跟别人交流互动,而对自身持否定态度的宝宝,则可能因为怕遭到别人拒绝而变得退缩。
多鼓励
父母不妨在日常生活中从增强宝宝的内在力量做起,善于发现宝宝的点滴进步,多给宝宝正面的反馈,让宝宝在赏识教育中体验自己存在的价值。
多动手
父母可以多让宝宝自己动手做事,给宝宝提供学习各种本领的机会,让宝宝积累对自身能力的信心,增强掌控局面的力量,这样遇到陌生人就不容易退缩了。
(编辑:爱动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