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上小学时,发现了问题,但是追其根源却发现,原来是0-3岁时,没有过“服从训练”,“服从训练”究竟为何物?他对宝贝真的很重要吗?
明明刚上小学不久,有很多不适应环境的表现,据老师反映,如果同学们一起走路,他会严格要求自己走直线,吃饭的时候也不允许米粒掉在桌子上。他似乎时刻在给自己打着分数,整个人变得非常紧张。妈咪在家里观察明明,发现有的时候明明左手碰了一样东西,右手也要去碰一下,明明告诉妈咪,他的大脑中总有一个声音或想法让他去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明明的妈咪表示父母都是接受高度教育的父母,从孩子出生到现在一直给孩子营造一种宽松的环境,由于了解心理学相关知识,从没有对孩子过度严厉或过分要求,不明白明明为何成为现在这个样子?
在这个案例中,我们看到了明明很多“强迫”行为,比如严格要求自己走直线,不允许米粒掉桌上,给自己打分,要求自己右手与左手的动作一样。这些行为的背后隐藏着心理矛盾,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压力。明明的压力来自哪里呢?大多数孩子的压力来源于父母,尤其是母亲的要求。这种要求将会影响到青春期,乃至一生。教师与学校对于孩子的压力被排在第二位,对于孩子性格的塑造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一直认为外界给的叫做压力,而自己给的叫动力,动力是不会给人带来痛苦的,很多人都认为某人太过于严格要求自己,所以很痛苦。其实不然,实际上这个人并不是因为自我要求而痛苦,乃是因为太在意外界的评价与标准而痛苦。
可以肯定的是,明明的烦恼是来自于外界,在案例中我们观察到一个细节,就是环境的变化。学前与学后有很大的区别:其一,社会角色与位置的转换。在家庭中都是多个大人围着一个人转,在学校中人人平等,优越感很快降到了极点。其二,环境与制度的约束。在学前,纪律不是一个问题,而在小学,你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受到老师的指导,都会有行为守则的约束。其三,人际关系的复杂程度。在学前,孩子只需要和很少的人接触,包括家人亲戚和自己喜欢的小伙伴,上学之后,孩子需要和不同类型的孩子在一起,你喜欢的,你不喜欢的,都要和你朝夕相处。其四,权威人物的转换。学前,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偶像地位是不容置疑的,进入学校,老师成为了多数孩子的偶像,吸引老师注意,成为孩子们的一种压力。其五,学业的压力。学前不会有人把成绩挂在嘴边,进入校园,考试成绩成为了师生之间、亲子之间的固定话题。
那就是家庭教育,尤其是早期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影响深远。可以说80%-90%的心理患者都曾接受了严厉的教育与过分的约束。在上面的案例中我们并没有看到这点,却发现了近些年出现的一类新问题。
很多的家长越来越意识到,过分要求对于孩子的成长不利,转而采取了“民主式”。这个“民主”不是共商家事,而是一味地征询孩子的意见。我们在公园中经常听到这样的声音,“宝贝,你说我们吃麦当劳还是肯德基呢?”“宝贝,我去买新衣服,你说好不好啊?”这样的问话表现出了家长对于孩子的尊重,但是很多家长不清楚在0-6岁之间,并不是都适用这种“民主”的,这样的“民主”不都是科学的。
在案例中,我们可以想象到,有心理学文化背景的家长,非常尊重孩子的选择与想法,于是在孩子出生之后就对孩子进行“民主”培养,但是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过早民主”对于孩子的危害。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每个人都需要经历社会化的过程,所谓社会化就是让人更习惯社会环境,有较强的适应性。从这一点来说,人要面对很多很多的事物,不可能总是保持一副姿态。比如,一贯强硬的人有的时候做事情很顺利,有的时候就会碰钉子;过于软弱的人有的时候受到大家的欢迎,有的时候却备受欺负。在我看来,人大概应该有“六面”(性格面具),来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包括服从、叛逆、顺从、理解、支配、包容,这六面缺一不可,总保持一面都不能称之为“成熟”——因为面对不同环境,人就应该有不同的反应。
明明的父母过于民主,孩子缺少了“服从”的训练,缺少了服从这一面,也就是没有对社会的预设。在严格管理的小学校园里,本身就很理性的明明自然对于环境的约束有着很大的阻抗,所以出现这些强迫行为也是情理之中了。
不同的“性格面具”在不同的年龄段进行训练,0-3岁恰恰是人的“服从期”,在这个时候家长对于孩子非常严厉且合理的要求与管理,就是对孩子进行“服从期”的训练。能够昕瞳父母的言语,能够执行父母的口令,状态足够积极,顺利完成动作,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基本素质。可以说工作当中经常听到的“执行力”与儿童的“服从期”的训练息息相关。不对孩子进行服从训练,导致了孩子缺少人生第一阶段的社会化,严重影响未来社会生活。
对于0-3岁的孩子,他们有足够的可塑性,我们能够引导的地方有很多很多。但是我们的塑造一定要符合成长规律。0-3岁是进行基本行为与习惯的最佳时期,这恰恰是进行服从训练的核心内容,下面我来介绍一些简单的家庭训练方法。
作息表的制定。
无论你是否制定表格,请规律孩子的作息。无论是起床、吃饭、休息还是游戏。作息规律会让孩子身心得到正常运转,并且培养了优秀的习惯意识,在长大后也会乐于践行自己的计划与安排,更容易走向成功。
树立权威形象。
在0-3岁的时候,父母需要成为孩子的“权威”。不要以为权威与霸权、霸道、不讲理是一样的。这里的权威指的是典范。他们需要通过模仿来学习,来适应环境,而父母恰恰是最重要的参考。你的形象如果不够权威与正面,孩子也会失去信心,从而出现怠惰的行为。
接触年纪较大的孩子。
同辈群体当然有利于沟通,但是能够和稍微大一点的孩子相处,会让孩子得到很好的服从训练。在与大孩子接触的过程中,他们更容易发现什么是好玩的,什么更有意思,从而对外界环境更加感兴趣,提高了学习动力。当然择友一定要注意啊!
奖励。
0-3岁可以采用物质奖励的办法,因为这个时候孩子的思维方式比较感性,不会将物质奖励过于看重。通过他感兴趣的物品来引导他完成父母教给他的任务。精神方面的鼓励对于孩子也非常关键,不一定非要等到做到标准再进行奖励,真正的奖励应该是孩子在努力而没有实现目标的时候。
感统训练与精细动作训练。
这是0-3岁的训练重点,通过有趣的游戏与设施,锻炼孩子的最基本能力,包括视觉、听觉、本体觉、运动觉与触觉,这些“大动作”训练是一切行为能力的基础。精细动作包括翻书、搭积木、画画、穿衣服系扣子……这些“小动作”训练能够更全面地了解你的孩子,能够更快地发现她的优势与潜能所在,更好地进行培养。
我们小的时候,动画片《变形金刚》里有一个角色叫六面兽,它总是变化不同的形态应对不同的对手,身手了得!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人也应该做到灵活多变,这样才能做到自我保护,同时也能更好地保护周围的人,从而更好的在未来社会上发展。
(编辑:爱动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