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
中国男孩的体质呈逐年下降趋势,与日本男孩相比,中国男孩变“矮”了:7岁到17岁的中国男孩平均身高比日本同龄人矮了2.54厘米;
男孩比女孩的情绪更脆弱,北京儿童医院7年间19196d"病例中,男性患儿占69%,其中6-11岁男孩心理疾病发病率是女孩的2倍;
国家奖学金“阴盛阳衰”,男生学习佼佼者比例呈自由落体式下降,初中和小学的男孩更是早就掉队了,男孩学业全线告急……
独生子女,养育“精细化”
如今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多,孩子受到家长特别是祖辈全方面的呵护,难免被“精细化”养育,在这样的环境下,男孩容易养成文弱、多愁善感等不像男子汉的习气。同时,城镇化造成孩子成长过程中很少参与体力活动。
生活上过度依赖母亲
越来越多的家庭,是由母亲主导孩子从生活直到教育的方方面面。女人的天性喜欢照顾他人,对于自己的孩子,更是唯恐照顾不周,在生活上尽可能提供孩子最舒服的条件,从而造就了不少缺乏自理能力的孩子。
父亲角色缺失
全国家庭教育专家讲师团成员、著名教育专家关鸿羽曾发表的一项研究调查结果显示:家庭教育中,以母亲为主的占50%,以父亲为主的占20%,平分秋色的占30%。他表示,从婴儿时期到幼儿园、小学、初中,我们的孩子受到的母性教育够多了。如果在家里父亲再放弃教育的责任,孩子哪还会有阳刚之气?
目前,大多数男性事业重、应酬多,真正能在家陪孩子的时问很少,使得父亲角色在孩子的情感世界里缺失,孩子受母亲影响较大。而回归家庭时,又因想要弥补的心理而以物质等方式讨好贿赂孩子,试图树立“好爸爸”形象,使得强势父权弱化,进而造成男性榜样的缺失。调查显示,男孩性身份障碍者大多数在5岁前失去父亲(父母离异、父亲长期在外等原因),因长期与母亲生活并多与女孩玩耍,则在行为举止和心理上
当前,从小学到大学,从内心到外表都“阴柔”的男孩越来越多,运动、粗放、勇于担当的男孩越来越少。小学里,男孩弱不禁风,春游时居然由女孩子替他们背书包;广告中,当女士换轮胎需要援手时,男士却不舍得手中的汉堡,“君子动口不动手”,助人美德和绅士风度全无。
“伪娘”一词原是日本动漫界的用语,专指男人扮女人相。但如今,却在我们的生活中上演着真人秀。虽然,像刘著那样穿裙子、化浓妆的“真伪娘’’只是少数,但如今男孩缺乏男子气概的现象却无可回避。
养育过多个子女的父母都深有体会,同一父母生养的两个男孩,性格、气质可能相差很大。有的女孩天生具有男孩气质,生性好动、强壮;有的男孩天生具有女孩气质,性格文静、长相秀气。
家庭教养和生活环境对儿童的性别认同有着重要的影响,儿童通过观察学习和性角色的强化而认同自己的性身份。
男孩子通常比较调皮,喜欢尝试新鲜刺激的活动,敢于冒险。但家长往往会因为安全问题而加以制止,甚至抹杀孩子的探索欲。目前在学校里不乏行为举止比女孩还要柔弱的男孩,很多是因为小时候比较调皮,父母为纠其“野性”,为他选择静态的课余活动,久而久之,男孩子自由、勇敢的一面就被掩盖了。
有些父母是出于本人的性格和偏好,生了个男孩,却偏偏想有女孩,于是违背客观事实,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打扮、教育孩子,从小让孩子穿着女孩的衣服,鼓励他参与女孩的活动,使孩子的性别认知心理被扭曲而导致性别认同障碍。
(编辑:爱动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