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宝贝恐惧的时候,第一就是不能否定他的感受,不能说:“没事的,没关系的,不会的,怎么可能……”这是第一个前提。
第二个,说出宝贝的感受,和宝贝分享他的恐惧的感受,仔细问和聆听宝贝的感受,让宝贝把恐惧都说出来。
所有的情绪情感,都是这两步:一是接受他们的感觉,二是让他们把感受分享出来,干万别讲道理。他们需要的是认同,被你认同到了他的感受,讲道理就是分别心,就是先认为这样是不好的。
宝贝所有的情绪情感,都是正面的,负面的也是正面的,这个是最重要的原则,希望大家能懂!
举个例子:宝贝怕死。你可以跟她说:“你很怕很怕死吧?死是什么感觉?什么样子?你在担心什么……这样啊,好可怕啊,像什么什么那样可怕吧……噢,我知道了,这可太可怕了……你真是勇敢啊。”就是别回避!
现实生活中,家长都不自己跟自己这样说话的。想想我们看恐怖片害怕了,会怎么跟自己说话?我们一般都是安慰自己,没事啊,都是假的,没关系的,都是否定自己的真实的情绪!这就是内在不安全感的缘起!否定就是回避,回避了这种感觉还在。分别心,是内在不安全感唯一的、真正的缘起。越否定,越回避,越害怕!
严格意义上来讲,什么是教育?教育是整明白人的心,不是大脑的知识啊。
●怕黑暗
家长描述:
孩子不喜欢自己睡觉,他说因为怕黑。
家长困惑:
为什么很多孩子都会怕黑呢?作为家长该如何引导?
第一,小孩子,尽量别一个人睡,别给孩子超过他努力的任务。
第二,在此基础上,每一个恐惧都要接纳,不要否定,帮助他说出来,安慰他,和负面的恐惧害怕的情绪交朋友,不要想着“你赶紧走”!
家长最大的问题,是老想赶走这负面的东西。其实,赶是赶不走的,请神容易送神难!只有一个办法,跟他好好聊,好好处,成为朋友。没有别的了。恐惧可以有,可控就行。
●咬指甲
家长描述:
孩子自从上幼儿园以后,就非常喜欢咬手指,虽然经常提醒他,可是他还是记不住。
家长困惑:
是因为缺乏心理安全感吗?怎么改善?
不要直接去纠正,当孩子有不安的感觉且用这种自我调节方式时,找到合理的替代方式,如教他内心说点自我安慰的话:“妈妈晚上就会来接我啦。”
或有妈妈的照片,拿出来看看。更要解决其背后的实质原因。当他感到生活很丰富,心理很安全时,他是顾不上吸手指的,或者就是吸,那又何妨?没有太大的事,多数以后就会消失。多给孩子安全感,比如经常亲切地拍拍孩子的背或摸摸孩子的头,多和孩子聊天。
●依恋物
家长描述:
孩子睡觉必须要搂着毛绒玩具小狗睡(无论在哪,出去旅游也带着),开心和不开心时都要搂搂小狗。
家长困惑:
是不是有恋物癖或过于依赖,这有什么不好的吗?
家长需要有什么方面的引导呢?
孩子在小的时候,由于还没有建立真正稳定的心理支持,所以借助一些物品来依恋,我认为是正常的。
甚至大人有的都保留下来,比如考试紧张时带自己喜爱的物品以给自己心理安慰,但是过分依恋,并导致无法融入正常的生活,家长就应该检讨自己是否给予了孩子的充足调查情感满足,以及孩子没有建立和他年龄相仿的情感支持模式。孩子的很多恋物行为,是妈妈无法满足孩子的需求所致,包括生理与心理。这种不满足说明母子依恋质量差,这是导致孩子的不安全感的深层次原因。依恋指的是儿童与主要抚养者(主要是母亲)之间的稳定的情感性联结。影响依恋质量主要是母亲能否及时发现并满足儿童的各种需求。根据母亲的表现,可以把依恋分为安全型、回避型与矛盾型。很多类似案例中,都是妈妈忽视孩子的需求,有时会出现粗暴的现象,因而是回避型依恋,是一种不安全依恋。不安全的依恋可以通过改变母亲的行为来改善,主要是要对儿童需求敏感,并能及时满足合理的需求。
(编辑:爱动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