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家里失火的时候,你会先救火、自救,还是先去和纵火的人愤怒地打上一架呢?
相信遇到这样的事,没人会选错。但在真实生活中,我们却常被愤怒之火烧毁了理智,让一切变得更糟。
很多妈妈在看了上一期《放下我对你错,解决沟而不通》这篇文章之后,都有这样的感触:得知要把夫妻沟通的关注点从证明“你错我对”,转向关注彼此的感受和需要时,觉得眼前一亮,似乎有了尚方宝剑。可是,回到现实生活,却又发现这很难做到。因为愤怒、自责和仇恨等各种负面情绪,总是成为阻碍自己关注别人感受和需要的拦路虎。所以,本期我们将探讨平息怒火之道。
愤怒,会让我们说出伤人的话,做出伤人的事,诱导别人进一步伤害我们。然后,我们只能躲到一个角落里,承受内疚、自责、仇恨的折磨!在这样的情绪旋涡中,怎么会有心理空间去顾及自己和别人的感受及需要呢?只想着责备、惩罚对方。于是,一家人相互体谅的温情,就被相互点燃的怒火烧得一干二净。
我们的愤怒还可能会点燃孩子的恐惧、自责与内疚。于是,他无法专注地解决当下的困难,甚至会与父母对抗(即使是小婴儿也有自己的方式),让父母更加烦恼。
人们常常误以为自己愤怒的根源是对方说的某句话、做的某件事。于是,责备、惩罚等伤害他人的言行,顺理成章地成了发泄愤怒的主要方式。结果呢?复仇和惩罚并不能真正平息内心的怒火——因为来自内心的敌意和恐惧,并不能满足自己内心的需要。其实,我们生气的根源,是内心的某些东西对别人的言行作出的反应。这“内心的某些东西”,就是我们评判他人言行的习惯。只要是自己不喜欢的,就是“错的”“坏的”,是“让自己生气的”。而评判的标准,却是由自己来定的。当我们一直在用这样的标准来评判对方的时候,就容易忽视自己和他人的感受及需要,怒火自然也会越烧越旺。
注意,愤怒不是脾气不好,而是点燃怒火的人和事碰巧触痛了内心的某个伤口:曾经受到的不公平对待或伤害。这些伤口可能是过去式的,也可能是新近才有的。愤怒所撩起的新伤旧痛其实无一不在提醒我们:自己某些生命中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关注愤怒背后未曾满足的需要,你就不会生气,而会转去关注如何来表达这些需要,满足这些需要。当你平息自己怒火的时候,也就有了心理空间去聆听对方愤怒背后的需要,及时把对方拉出怒火,回到寻找自己需要的轨道之中。
(编辑:爱动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