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不少家长抱怨:“现在的孩子怎么这么自私?”殊不知,人的社会性情感发展绝不是自然成熟的结果,宝宝的怎么何尝不是父母错误教育的结果?
为什么要让宝宝懂得分享?
一个极端自私、不合群的人很难做到与他人和环境和谐相处。分享是一种亲社会行为,儿童时不能、不愿分享,成年后在社会中的发展必然受阻。宝宝为什么拒绝分享?
两岁左右,宝宝才出现自我意识的萌芽,开始有“我”与“非我”的概念。太小的宝宝尚不太能区分物品的所有权,甚至见到喜欢的东西就认为是“我的”。
儿童行为受情绪的影响很大,当宝宝心情不好时,你强迫他与人分享并不是一个好的教育时机。
假如宝宝被要求分享的物品极少,不能保障他自身的需要,尤其是那些宝宝眼里的“最爱”,他自然不愿意与人分享。
宝宝可能愿意与家人分享,但对陌生人就不一定愿意这么做,往往会拒绝分享。
变相鼓励宝宝不要分享
有的妈妈觉得宝宝不懂分享“不吃亏”,并不真心想教育宝宝学习“分享”。比如,或者拿宝宝的分享行为逗乐;或者当做衡量宝宝情感的标杆,如“宝宝喜欢奶奶吗,那奶奶能不能吃你的东西呢?”有些家长在宝宝拒绝分享时甚至还笑呵呵地表扬说“真聪明,不吃亏”。强迫、不愉快的分享
生活中,两个宝宝争抢玩具,家长往往会批评赢了的而安慰输了的,并抢走胜利者的玩具交给另外一个还在哭闹的宝宝。殊不知,这有可能暗示“输了”的宝宝只要哭闹就能达到目的。
虚假的分享
一些家长一边假装要求宝宝与人分享,一边却不接受宝宝送过来的物品。长此以往,宝宝会认为,只要做做分享的样子,不用真的把自己的物品分享出去,就可以得到大人的表扬。这种教育方式造成了宝宝虚假的分享态度。当有不了解情况的人真的分享了,宝宝会十分意外、失望、不满,哭哭闹闹、不依不饶。
简单、机械的分享
一些家长要求宝宝“大的必须让着小的”。其实,礼让是一种美德,-分享行为也与年龄的大小并不成比例关系,“孔融让梨”也不只是“大让小”,还有“小让大”。不分情况、不讲道理,一味只要求“大的让小的”,只会让大的觉得大人更喜欢弟弟或妹妹,形成无名的嫉妒心;小的一方则认为自己最小,理所应当得到关照,反而容易形成不良心态。
(编辑:爱动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