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治疗在国外发展已经很多年了,对问题宝贝有着绝佳的疗效。本期,我们特别采访台湾的艺术治疗专家童玉娟老师,请她聊聊艺术治疗如何开发问题宝贝的“内在的智慧”?
在台湾和儿童们一起实施绘画治疗工作有10年的历史,根据这些年的研究我们发现绘画治疗对宝贝的治疗效益很大。
一是可以帮助学习困扰者因情绪冲突和焦虑、紧张而引起的学习困扰,帮助释放其情绪。
二是帮助行为适应和情绪困扰者,举凡退缩、压抑或攻击性行为;心理;中突、自我概念模糊与人际关系不良者,进行心理治疗及释放其负面情绪,因为创作的过程就是一种治疗,绘画是在自然无压力的状态下任由表达其情绪,不但可以处理儿童的心理困扰,也可以进行疗伤止痛。
三是对于语言困扰者,包括口吃、重复语句、退化性语句等,亦可采用艺术治疗来改善。因为,艺术治疗是通过图像进行内心整合性的思考,帮助孩童整合自己的思考模式,进而表达其内心的想法与情感。
四是对于心智障碍者,艺术治疗可以帮助心智迟缓的儿童学习新技巧,以及学习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
五是对于正常儿童而言,正常儿童亦可从艺术治疗中学习自我开放,增进挫折容忍力与社会性能力。
有哪些具体的绘画治疗方式?
重点介绍8种吧。
一是线条法,分为三种:第一种是Numburg的Scribble法:让儿童用铅笔或快干笔在画纸上任意绘线条,并针对儿童作品和儿童对话。第二种是Winnicott的Squiggle法:孩童画线条,治疗者投射并完成它,然后由治疗者先绘线条,再由孩童去完成它。这个技巧不仅可以适用于导入期,并且可以在其他阶段引起自由心象联想。第三种是山中康裕的画面分割画法:交互绘线条故事统合法,通常由孩童把一张纸绘成几块(6-8个),交互乱绘投射,最后用所绘的图编成故事的方法。
二是画面分割法:由孩童或治疗者把画纸分割,然后再涂上颜色就是“色彩分言”。由孩童和治疗者交互完成者,称为“交互色彩分割法”。
三是绘树法:原来是瑞士的Koch于1949年所创的心理测验,后来却被广为运用到儿童绘画或临床研究的投射法。一个人的潜意识之领域被投射到一棵“树”上,此意象化的涵意至深。
四是绘人法:美国的Goodenough所创之心理测验,目前除了用铅笔外也可以使用彩色笔,已超出原来测验的涵义。
五是H-T-P法:由美国BUCK所创“家、树、人”广被应用,可以了解孩童对于家、家族、家族相处的方法、树木等基本生命的认识态度、整体的互相关联意识,相当有趣。
六是动态家族治疗法:美国Burns和Kaufman所开发,要孩童描绘家族的动作与行为。Kwiatkowska最早提倡“家族艺术治疗”,借着非语言雕塑家庭内互动与家族互相认识的水平相当盛行,可见原始的K-F-D是有其功能的。能减少家族昀压抑和防卫,有助于建立浓厚的人际关系。
七是风景构成法:由中井久夫所创,治疗者在孩童前面,用快干笔把一张画纸加上框,对他说:“现在请你把我说的东西逐一画在纸上,整个凑成一幅风景。”然后治疗者再根据整体的统整性、丰富性、分化性、空间深度等加以分析,了解个别的意义。
八是心像绘画心理治疗中的课题法:是合并自由法和主题画而来。主要是将孩童所描绘的心像制成分析表,治疗者建立对于孩童心像范畴的共识,以视觉、绘画为媒介的心理治疗。
绘画治疗时父母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建议父母在家一定要注意下面几点。
一是与宝贝建立良好的关系,使宝贝在绘画的过程中,感受到温馨、友善、慈爱的气氛,而对父母产生信任与好感,以建立彼此之间的亲密感。
二是对于宝贝所表达的情感,不论是负面性的情绪如哭闹、踢打和谩骂;或是正面性的情绪如高兴、赞美,都不予以置评,而是给以接纳和承受,且帮忙其情绪的释放。
三是对于孩童所谈的问题,应该表示一种支持性且诚恳的态度来注意倾听,并温馨地接受,此时宝贝会体会到被尊重的感受。
四是试着以同理心的态度来了解宝贝内在的心理情绪,以悲悯慈爱的心来察觉其行为反应。对于宝贝除了保持心理上的接触和关怀,也要尊重他的人格,而不是羞辱或给予任何的标记。
五是应避免过多的主观意识的评述,对个案贴上错误的标记与偏见。
绘画是一种创造的过程,而且创作的过程就是一种治疗。所以父母对于宝贝在创作绘画时,应多一点赞许,少一点批判,因为绘画是帮助宝贝释放出内心中蛰伏已久的情感与悲伤,所以宝贝可能在他们的生命画布上运用了丰富、光亮、自信且富有创造力、无畏勇敢的色彩表达他们的情感,对宝贝而言也是一种挑战与引导。
不管宝贝画的是多么幼稚,或是不合逻辑,甚至毫无美感可言,但是宝贝他们已经运用了他们的心理语言来说明了其内心的感觉和情绪的表达,我们要做的是尝试去接收他们的心理语言信息。
(编辑:爱动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