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建议父母们,不要因为孩子的坏行为而专门去责骂他们,而要去发现孩子的优点。父母发现了孩子的长处,要尽量表示赞扬。当孩子听到父母的夸奖时,一定会变得听话起来。对那些个性强悍、精力旺盛、不愿意受别人摆布的孩子更应如此。在教育儿子的过程中,我发现,如果一个良好的行为能够得到不断的夸奖,那么孩子就会不断重复这一行为,最终将其固定形成习惯。
很多父母可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们理所应当地认为,孩子的良好行为是与生俱来的,因此用不着费口舌去夸奖。实际上,如果孩子的良好行为得不到及时的夸奖,孩子就不会在心里打下烙印,良好的行为就会逐渐终止。在生活中,我发现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孩子干了坏事,比如打架、浪费、偷盗、说谎……父母就立刻着急了,责骂甚至殴打轮番上阵。
我认为,这样做非但解决不了问题,而且会产生更大的副作用。因为一旦孩子的不良行为引起了父母的注意,孩子们往往会对这些行为印象更深。以后做事时,孩子往往会下意识地选择那些能吸引父母注意的行为,而不愿意做令父母无动于衷的事。有些父母错误地认为,聚焦孩子的坏事,惩罚孩子,可以制止坏行为的发展。其实,在孩子的世界里,就连惩罚似乎都是一种奖励,因为毕竟坏行为至少引起了父母的重视。这就是不少孩子爱恶作剧的原因所在。
父母把焦点放在孩子的某种行为上,这种行为就会逐渐成为孩子的习惯。因此,我认为父母应该更多地关注孩子好的一面,对孩子好的举动给予及时、恰当的奖励,而对坏事视而不见,让坏事没有在孩子脑海中加深印象的机会。对于孩子良好行为的夸奖越早越好,孩子年龄越小,实施起来效果越明显,也越容易。我曾经对一些孩子做过研究,当孩子进入少年时代,夸奖他就有一定难度了。
因为在成长过程中,孩子会在少年时期对父母抱有反抗心理。为了把夸奖用得更好。父母应该将孩子的情感与行为区别对待。孩子的心理活动,如爱、喜悦、生气等是属于孩子自己特有的,往往他们自己也无法控制,父母对此更是鞭长莫及。孩子无法控制自己内心的情绪,但是可以控制自己的行为。孩子的行为是外在的,看得见也摸得着,孩子自己也能学会控制。因此,父母虽然难以控制孩子的情感,但是可以影响孩子的行为。在这一点上,对孩子的夸奖,针对的就应该是孩子的行为而不是感情。父母应该知道,这里所说的行为是指具体的行为,而不是抽象的或分析出来的。对概念上的行为,父母是无法施加影响的。父母应该夸奖的是具体的行为,而不是无法具象的概念上的行为。哪些行为是概念上的行为呢?如“这孩子尽做些讨厌的事情”“这孩子爱欺负人”“这孩子不负责任”等。
哪些行为是具体的行为呢?如“他打了别的孩子”“他在墙上画了一只小动物”等。父母要对孩子做得好的事及时进行表扬。即使孩子没有做到,也不可求全责备。孩子有时在偶然中会有一个不小的进步,只要孩子表现出良好的行为倾向,父母就应该及时在正面加以强化,巩固良好的举动。我对儿子的奖励,一般有两种:一种是情感,另一种是物质。我深有体会,认为在情感上奖励往往比物质上的奖励更有效。情感奖励有表扬、亲吻、拥抱等口头奖励或身体接触。这种方式来自于父母,家长在这方面千万不要小气。物质奖励可以作为一种补充,如给孩子一块饼干等。
儿子每次得到了类似的奖励总是欢呼雀跃,并不在乎奖励的多少。在教育儿子的过程中,我发现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大部分采用情感奖励的方式就够了,遇到特殊情况再辅以物质奖励。但是,我对儿子的夸奖并不是随意的。如果太随意,孩子就不能明确地知道到底是哪一项具体的行为得到了夸奖。所以,我总是在他表现良好时才表扬他,并且告诉他是因为什么事得到的夸奖。每当儿子有了令人惊喜的进步,我都会及时给他奖励。我认为这样对于培养他的良好行为十分重要。但我并不是每次都给予夸奖,只是偶尔为之,要让他感到意外。我发现,儿子如果只是偶尔得到奖励,他就会继续努力表现自己好的一方面。因为已经形成习惯,儿子知道怎样做会使我高兴。他对自己做得好的事感到满足和高兴。
在此,我建议父母们,不要因为孩子的坏行为而专门去责骂他们,而要去发现孩子的优点。父母发现了孩子的长处,要尽量表示赞扬。当孩子听到父母的夸奖时,一定会变得听话起来。对那些个性强悍、精力旺盛、不愿意受别人摆布的孩子更应如此。
(编辑:爱动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