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脑科学研究表明,0-3岁孩子的脑细胞发育已达成人的50%-60%。岁前宝宝大脑以及心理的发育的速度非常快。如果在这个时期开发孩子的各项潜能,就会事半功倍。
大可不必担心教育会累坏孩子,因为大脑有保护机能。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说,对孩子的教育越早,成效越大。如果从3岁开始进行早期教育,应该说错过了最佳时机。早教是家长的责任,父母每天应该至少花一个钟头与孩子进行交流,跟他们在生活和游戏中互动,而不是花钱请教师来训练。
早期教育开发,不能单纯地以“能教给孩子什么”、“孩子有没有智力、能力上的增长”、“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等纯粹的智力开发,而应该以培养身体健康、心理健全、精神愉悦的孩子为目标,保证孩子全方位健康成长。
早期教育在婴幼儿阶段,主要是丰富孩子的环境,让他的感官得到更多的刺激,使他的大脑发育达到最佳水平,进而使他的身心健康发展。早期教育关键是让孩子保持良好的兴趣,为将来成长为健全很聪明的孩子打基础。
曾仕强教授说,要教育孩子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正确的生活观念、良好的生活态度与习惯,这是孩子未来立足社会的根本。
三岁之前是孩子学语言的关键时期,也是早期教育的重点开发时期。不要等孩子会说话了再和他对话,尽可能早,甚至从一降生就可以和孩子“对话”了,比如用心分辨孩子哭闹的类型(饿、困、累、怕等),并予以相应的回应。
借助于眼神交流、身体接触等,使孩子产生反应。对于咿呀学语的孩子,父母跟他说话时,常常会不自觉地放慢语速、提高声调,用夸张的语气说出或反复说出一些简短的词语或句子,易于孩子理解,使他更好地感受和学习。
在1岁前父母要为孩子的大脑储存不同的语言,尽可能开发孩子的“语言识别能力”。要做到这一点,父母必须对孩子的能力和心理承受力有一个恰当的估计,改变那种“压力越大,效率越高”的错误观念。最好的办法是找到一个最佳点,并以此为标准:当孩子压力较小时适当增加压力,当孩子压力较大时缓解压力。
早期教育应遵循: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引起孩子的兴趣,他们也可以长时间地专注于一项活动。父母要善于发现孩子的兴趣点,给孩子创造更多更好的学习情境。
2.寓学于乐。让孩子在快乐中学习,他们的接受和理解速度会很快。“钢琴王子”郎朗的父亲郎国任说,“我觉得还是要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发现他的爱好,家长作为引导,想办法调动孩子的枳极性,让他更加热爱某项活动。
其实郎朗从小就喜欢音乐,而且做事很认真,只要他想学,无论学什么都非常投入”。早期教育要适度,需要了解不同年龄段的孩子的生理、心理特点,顺应孩子的发展规律进行相关的教育,循序渐进,千万不能操之过急,过度的早期教育会给孩子未来的发展增加不必要的负担。在心理学上关于压力的“倒U形假说”,过大或过小的压力都会使工作效率降低。
压力较小,工作缺乏挑战;压力逐渐增大,成为激励人们努力工作的动力,效率将逐步提高,当压力达到人的最大承受能力时,人的效率会达到最大值;压力超过最大承受力后,效率会降低。
早期教育,不仅要开发孩子的左脑,也要注重开发孩子的右脑,培养高情商的孩子。左脑掌控智商,右脑管情商,从早期开始就让孩子的左右脑协调,共同发展。
可以通过音乐、艺术练习、配对游戏等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
(编辑:爱动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