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一来,
洋奶粉价格上涨已经遍及全国各地,可是从销量来看却不见减少,为什么几个上涨还备受青睐呢?
洋奶粉价格畸高,中国妈妈仍然趋之若鹜,这是媒体近年来百报不厌的新闻题材。近日又有媒体报道,一些洋奶粉狠敲中国拥趸的竹杠,打着成本上涨、配方升级之类旗号提价,使国内价格达到海外市场的2倍,甚至是原产地的4倍。媒体言外之意是,洋奶粉早已物非所值。
尽管洋品牌把定价提到海外市场的2至4倍,但中国妈妈似乎有种“求宰求揍”的痴迷。这种“痴迷”心理不同于虚荣心支配下的崇洋媚外,而是食品市场的安全问题已经到了“谈虎色变”的程度。再加上一种简单而深刻的消费理性:我因为价廉买了国产奶粉,万一坑了孩子怎么办?致使大多数中国妈妈不敢去冒险。
暂且不论国产奶粉是不是到了绝对不可取的地步,但市场监管失职缺位,导致企业投机成风也是不争事实。这涉及到整个市场的监管现状和相关企业的诚信度。在几乎要倒过来挑选什么食品是安全的市场环境下,人们即使在无可奈何下用“百毒不侵”聊以自慰,但对自己下一代的健康还是坚守底线的。若要说商品的性价比,如果把“结石宝宝”的治疗成本计算在内,花海外市场2至4倍的价格购买洋奶粉,也许可以说是“物有所值”的。
然而,这是一种两败俱伤的结果。一方面中国乳业信用濒临崩溃,严重折损市场份额;另一方面消费者为此付出高昂的代价,因洋奶粉“物非所值”花费冤枉钱。造成这种不堪局面的原因,似乎可以纳入当前某些急功近利的经济发展模式。不计后果追求经济发展的现象,不仅在乳品业,在其他方面也造成了不少社会问题。管理部门的失职和不作为,企业在利益驱使下投机成风,政府部门还总是以“国情”为由,降低产品质量标准,给不合格产品放开生路,最终必然导致市场秩序混论,甚至让社会诚信体系日趋式微。
如果构建社会诚信体系是一个长期的工程,那么,让政府部门监管到位应该是可以雷厉风行的,所有的法律法规本来都是为维持社会秩序预备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所有问题食品在市场上的泛滥,除了谴责企业的无良外,政府部门就责任重大了。
(编辑:灰太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