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生菌及与其有关的添加食品在近一段时间内,感觉已经“烂大街”了!铺天盖地的益生菌产品宣传,功效已经多到了包治百病,产品外包装、广告宣传上不说明具体菌株号、选取的菌株也是丝毫不提是否经过临床验证!
在消费端,有些消费者也是在盲目的帮着摇旗呐喊:自从宝宝每天喝完益生菌,哭着喊着还要喝!
细细斟酌,这个剧情细思恐极!不知道是孩子的智慧超前还是家长具有读取思维的能力!但如今,这类宣传确是数不胜数!最关键的,消费者也愿意为这类产品买单。
合生元益生菌在这两年的突然爆发,连合生元自己都没有想到,更是让一干企业惊觉:益生菌市场经过这么多年的不温不火,终于爆发了!
于是,正当生物技术企业和药企忙碌的不可开交的时候,部分乳企巨头也悄悄的推出了自家的益生菌产品!
消费者的认知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对益生菌产品也有了一定的信任,但还没到行业洗牌的阶段,先占据领地再说。先有了地牌,借着益生菌产品的高毛利,稍微运作就是盆满钵满。
是“福”是“祸”?
有句话叫做:上帝欲要谁灭亡,必先让其疯狂!当众多企业尝到甜头蜂拥而至的时候,整各行业面临的问题也会急剧加大!
益生菌的标杆实在太低,甚至说拿到菌株的授权,直接找工厂代工就完全可以做一个品牌出来,反正消费者花了钱,最后吃到的产品是“甜味剂”还是“安慰剂”,亦或者是其他,最终效果好不好谁也说不准。品牌不靠谱,找的代工工厂更是对消费者的不负责任。
营养品的见效慢是出了名的,但是对于那些劣质产品,对于身体的伤害也是“见效慢”,很可能等到发现之时,为时已晚。过分重营销概念的打造,而忽略了根本的产品质量;仅考虑收割一波走人,对行业的影响是巨大的,受伤害的是客观实际的消费者,受污染的是整个营养品产业。
就像早期的保健品,中童传媒创始人兼总策划罗文杲就曾在文章《百亿三株一夜灰飞烟灭的错,母婴营养品不要再犯!》提到:
那个年代营养品品牌更换频繁,但却都是同样的一批人,换着牌子一次次收割消费者,消费者的信任危机越发严重,直到“三株口服液喝死七旬老汉”事件作为导火索,彻底爆发消费者对于保健品的信任危机!
直到现在,消费者群体对于“保健品”这个词依旧有着相当强的抵触。
可是,最近一段时间益生菌火了!各种卖概念、疯狂炒作的事情大有人在,就拿“添加益生菌”的奶粉为例,产品中益生菌菌株存活率和抵达肠道的活性都丝毫不提、难以保证,等到消费者突然哪天意识到这一点,最终的结果可想而知!(详情可以见文章:《货架上的益生菌,政策重整之后还能有几家屹立不倒?》)
有人已经意识到了:奶粉添加益生菌的打法终究靠不住,不如自己靠着品牌影响力,单独做一款益生菌产品!
尽管围绕在企业头顶的“信任危机”的阴霾从未消除,但乳企来做益生菌,或许能够给整个行业带来一丝警告,从而加速行业的危机感,加快行业进入到相互竞争、彼此蚕食的阶段。毕竟,现在来看,从乳企跨度到益生菌领域内的产品,还都是大牌,品牌实力都已经足够强势,趁机介入益生菌行业,即是看到了益生菌的光明前景,也是想在产品红利当中分一杯羹。
相信没有一个品牌做起来的企业,敢拿自己的品牌说事儿!一旦推出一款不负责任的益生菌产品,媒体的口诛笔伐接踵而至,对于品牌而言,会是不可抹去的污点,亦是无法承受的损失。
要是从这一角度分析,乳企来做益生菌还真不是泥石流。
是“清流”还是“泥石流”?
然而,不是泥石流,就一定是清流吗?
这还有待考量!毕竟专业的人才能做好专业的事,益生菌种类繁多,不同菌种下细分菌株也是很多!
截至目前,微生物学家就细菌“种”的划分达成共识:如果两个细菌菌株基因组序列的相似性超过70%,就可以划分到同一个菌种;翻译过来就是:同一个“种”的细菌,不同菌株之间可以有不超过30%的基因差别。但是,人与小鼠的基因组差别才有10%。那同一菌种,不同菌株最大的将近30%的基因组差异,最终表现出来的特性差异该有多大?难以想象!
这可不是你拿过来一个菌株的授权,找个工厂就可以做一个品牌!之前说过的话还可以拿过来继续用:那些在产品外包装、营销宣传上不提现具体菌株号的就是在“耍流氓”,而政策想要进一步规范市场,规范产品具体菌株号这会是第一步,亦是必经之路!
要想做到这一点,不是专业的技术人员、没有多年的生物技术研究经验的公司,是根本做不到具体菌株精准细分的,更是无法合理的做到组方复配,不够专业的人,其产品的合理性、有效性值得进一步商榷。
除非?收购!(《益生菌的市场能做多大,连汤臣倍健、帝斯曼等都在收购益生菌企业?》)
市场环境依旧很乱,希望企业们有着自己的底线与坚守,毕竟,一个行业的兴衰,极大程度取决于在消费者心中有无污点!
(编辑:华夏婴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