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孩子的呵护如何把握好“度”?

http://www.hxytw.com 2013/11/6 阅读数:107396

  我时常会在地铁上见到妈妈带着孩子到处找人让座,其实孩子已经不小了,完全可以自己站着。让座虽是举手之劳,但我认为孩子应该学习自己克服困难,即使不在家长身边也不至于完全无法自由。

  有时候,还会看到有的孩子在地铁座位上横躺竖卧地一个人占几个人的空间,家长在旁边看着也不管。

  过分呵护孩子会有什么后果?同时,怎样对孩子进行礼貌教育?

  这位读者既然能够注意到幼儿及其家长在地铁上的行为,想必对“西方文化”有所了解。我想把问题分成两个部分来解读,一部分是“过分啊护”,另一部分是“公共礼仪”。

  在为人父母的责任中有一个必须协调好的平衡,那就是到底该让孩子冒多大的险。婴儿时期的孩子完全不能自主,父母自然对其安全负有全部责任。由于婴儿无法自主监控调节自己的环境、温度、食物和卫生,因此安全是第一要务。如果一个婴儿手举利刃玩耍,那必是家长失职,断不可归咎于孩子的自主选择。然而当童年渐近尾声,大人就应当开始让孩子学习如何做一个成年人,包括让孩子对安全问题建立自主判断。这是一个艰辛漫长的过程。像人生中很多大型工程一样,我们无法做到完美。

  顺着这个思路来考虑,如果家长呵护过分,孩子就不易形成对危险的评估能力。此外,对童年快乐的不同价值观也是一个影响因素。上期我们讨论了孩子在“危险”的抛接游戏中所获得的乐趣。在我小孙女的身边,我每每注意到中国家长的呵护备至。她的小伙伴们如果在游戏中稍一踉跄,家长立刻一个大鹏展翅就把孩子抱在怀里。反过来,中国家长们对我放任孩子乱跑甚至呐喊助威的行为也颇不以为然。就算我的小孙女马失前蹄磕了脑袋,我顶多也就是帮她掸掸土,然后继续游戏。现在孩子已经迷上了这样的游戏,(她小时候我还常把她抛起来玩,但现在她个子大了,我已经抡不动了。)

  对于孩子,这些活动的意义可能仅限于快乐发疯。然而事实上这种冒险会让他们建立对自身能力的自信。磕磕碰碰当然在所难免,这些活动中也确实存在一定风险。祖孙二人的快乐游戏,在父母眼中很可能就会变成一种极度危险的行为,这也是这种活动的争议所在。这种争议之所以难以消弭,就在于很难给危险界定一个合的“度”。

  此外,由于孩子承受危险的能力与冒险的兴趣因个性而异,且孩子的活动范围也在随年龄渐长而日益扩大,这种动态的调整过程使得问题更为复杂,在“度”的界定上产生分歧也就在所难免。在学习游泳骑车这类的涉险活动时,父母、祖父母和年长亲朋等信得过的人可以给予孩子鼓励,这会帮助孩子战胜恐惧并找到学习的乐趣。孩子越大,父母就越会倾向于鼓励冒险,而孩子也更有信心。成长中的孩子往往会去尝试新的东西,也许会碰钉子,也许会成功,然后说“我能行!”。

  对于低龄孩子的活动,我们的注意力往往集中在其安全性上。随着孩子逐渐长大,活动中社交的因素则益发凸显。事实上,孩子的社交学习从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不过,由于低龄儿童的学习完全是自发的,我们往往意识不到。新生儿的第一声啼哭其实就是这个漫长学习过程的开场宣言。这是婴儿发出的第一个重要信号,家长会从中得知孩子是健康的,已经顺利降生,能够自主呼吸,而且活蹦乱跳。同时这声啼哭也在召唤着父母的关爱与保护,不啻于孩子对父母说的第一句话。

  一声啼哭之后,生命继续前行。作为人类,社交活动中的自我认知是我们的一项基本属性,也是人类成为万物主宰的关键。不过,我们为建立自我认知而付出的代价是高昂的:我们必须在父母的呵护下走过一个漫长而脆弱的童年。如此长的育幼期在动物界中只有人类才可以负担。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孩子的第一声啼哭亦可被理解为对父母长期关怀的一种诉求。此后短短几周内,孩子就学会了“社交性的微笑”,标志着孩子对父母的认知。第一次看到孩子的笑脸对于父母是个永恒难忘的时刻,此后孩子与父母便牢牢地缔结在一起。

  前面我们分析过,安全是一个风险与利益间的平衡问题。社交活动也同样是一个义务与回报共存的过程。婴儿期的孩子已能感受快乐与痛苦,却无法判别不同感受的成因。不过宝贝可以通过哭闹来表达感受,让家长注意到自己的疼痛、饥饿、便溺等问题并及时解决。宝贝也可以微笑或大笑,让大人与自己分享快乐。宝贝与父母一道寻找乐趣,音乐、玩具或是家中的宠物都可以是欢乐的载体。而大人和孩子在开发欢乐的过程中也都会受益匪浅。

  从初生的啼哭到社交性的微笑,每次孩子学会新的沟通方式都会令家长感到欣喜。而孩子也因此收获了家长更多的注意与认可。我们会鼓励孩子接触其他人,尤其是祖父祖母。我们会对孩子说话(说得越多越好),当宝贝能说出几个单词时,我们就会跟TA说更多的话,因为宝贝在开口说话前就已经能够明白很多话的意思了。当然,孩子开口说话的时间早晚因人而异。我们在社交中还会使用击掌挥手等手势,而宝贝看在眼里,渐渐地也会开始在适当的情形下使用这些手势。

  上面我列举了一些社交学习的例子。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孩子同样会发现某些行为是不被赞许的,因为父母会以不同的力度阻止自己的一些行为。我们都不指望着宝贝能够吃相端庄得体,把食物吃到满脸满身并非失礼,只要不是故意捣蛋我们一般不会过分苛责。然而当一个刚刚长出门牙的宝贝在妈妈的乳头上磨牙的时候,妈妈立刻就会让宝贝明白不能这么干,而宝贝也能明白咬人是个禁区。

  我思索了半天,希望这位提问的朋友能耐心地跟随我的思路一步步来到问题的核心。在社交学习这个问题上,我们应该对孩子有什么样的期待,应该教给他们什么样的技巧。这才是问题的本质。这是一个充满了不同意见的领域,无论社会和文化背景的异同,人们对问题显然有着不同的看法。我在前文谈到了安全问题,一个足以在大洋两岸激起强烈的意见碰撞的问题。而在本文主题社交问题上,争议会更为激烈,因为它触及了更多的情感因素。正因为此,我才不惜绕了一个大弯子来切入主题。

  在我看来,前文中地铁上的行为与其说是“过分呵护”,不如说是一个社会修养和礼仪的问题。相信所有人面对怀抱婴儿的妈妈时,都会不吝让座。但如果这位妈妈坐下后又月自己的行李霸占了另一个座位,而拥挤不堪的车上又站着颤颤巍巍的老人,那么这位妈妈的行为起码应算是有欠考虑。

  我们期望孩子在成长中学会安全常识,不吃路边捡来的食物、过马路的时候观察两侧来车、不钻窗子等等。同样,我们也期望着孩子们逐渐建立社会意识,不仅仅是在家庭中,同样在外面的广阔世界中,当然也包括地铁里。作为孩子的父母,言传身教是应有之义。那么我们应当接受一个孩子在地铁座位上横躺竖卧吗?当然不,这一点我同意这位读者的观点。这位小朋友应当学会老老实实地坐着,如果有必要,甚至应当站起来把座位让给更需要的人。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家长乃至整个社会都应当考虑,何为礼仪,何为互敬,何为与人为善。我们都知道那些有身份、有权势的人在社会上会得到尊重,人们对此习以为常。而我们更应考虑的是如何对待与自己身份相仿的人,比如同车旅客;甚至是那些身份比我们“低”的人。

  阅读中国新闻时,我每每注意到公众对于为富不仁的愤慨。然而今天的问题提醒我们,作为平等公民,我们可以通过礼貌待人与相互尊重来造福整个社会。在悠久的中国文化中,中国众多的人口学会了相互合作,向着和谐社会的目标努力。我认为,礼仪与互敬一定会推动这个理想早日实现而福泽大众。

(编辑:爱动脑)

红星婴童网公众微信号
标签:呵护孩子

关于我们企业文化公司宣传服务范围宣传推广企业合作友情链接联系我们版权声明招聘信息RSS订阅专题首页

版权所有 红星婴童网【WWW.hxytw.com】CopyRight @ 2012-2017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备09082350号  
本站是专业提供婴儿用品招商儿童用品招商孕妇用品招商婴童店加盟孕婴童早教加盟孕婴童用品等其它名牌孕婴童及其相关产业的招商平台
本站只起到信息平台作用,不为交易经过负任何责任,请双方谨慎交易,以确保您的权益
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发布欺骗性产品信息 
电话:14700496243
  诚信网站     wlzp   网站信誉良好   zytz   315cxdw   sfd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