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统合理论由美国南加州大学临床心理学家爱丽丝博士提出,最早发现大概有10%-30%的宝贝会出现感统失调的症状,并且认为这不是教育或者其他问题,而是由于宝贝自身大脑功能发育不协调所导致的,药力是无效的,但这些问题经过合理有效的训练是可以加以矫正的。
什么是感觉统合?
20世纪60年代,日本、美国等国家的大量研究发现。在城市化集中的地区,儿童多动,自闭,学习障碍等疾病的发病比例日趋增高。
感觉统合是指大脑和身体朴素协调的学习过程。
1972年美国南加州大学临床心理学系的爱丽丝博士提出了感统失调的概念。感觉统合是指大脑和身体相互协调的学习过程。指机体在环境内有效利用自己的感官,以不同的感觉通路(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前庭觉和本体觉等)从环境中获得信息输入大脑,大脑再对其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包括:介释、比较、增强、抑制、联系、统一),并作出适应性反应的能力,简称“感觉统合的功能”。
简单点说感觉统合就是大脑对外界信息正确感知,有效整合,做出恰当反应的能力。而感统失调即是指大脑的感知——整合——反应的这一链条的某一或者某几个节点出现异常,导致不能正确感知,整合失效,反应不当的情况发生。
最初对感统失调的研究,源于对孤独症、多动症等疾病儿童的研究中。因为科学家们认为,无论是在孤独症或者多动症的患病人群中,都存举例来说,对于一个苹果,我们可以:
通过视觉感知它红彤彤的诱人色彩,圆形的外表;
通过触觉感知它光滑的果皮;
通过味觉和牙齿的感觉获得它的酸甜度和软硬程度的信息;
通过前庭觉和肌肉觉的控制将苹果正确地放入口中品尝或者抛向空中再接住来玩耍。从而产生味觉的’喻悦感和动作完成的成就感。
我们可能表现对苹果诱人的颜色不敏感,对苹果酸甜的味道不喜欢,不能准确地将苹果放入口中或者抛向空中,从而产生不悦感和挫败感。当然,这只是个极其简单的例子,现实情况中的情况复杂得多。但万变不离其宗,总的来说,各种感统失调的发生都是由于大脑接受或者整合信息的失败,或者输出能力的障碍,最后导致欠当反应的失败,从而使自尊,自制自信能力受损,影响我们在社会上可获得的成就。
在着大脑处理和反应外界信息的障碍。后来感统失调的研究也慢慢扩展到貌似正常的大样本人群中。科学家们发现,除了在多动症儿童中表现的好动不安,注意力不集中;在孤独症儿童中表现的对触觉的过分敏感和性格的孤僻。感统失调在常态儿童人群中也有很多表现。
常态儿童感统失调的表现可能如下:
可能表现为容易跌倒或者撞墙,笨手笨脚容易受挫;
胆小,黏人,爱哭和性情孤僻,喜欢自言自语;
不愿意皮肤接触,暴躁,固执,爱吵架;
不偏食;
咬手指或无法戒除奶嘴;
讨厌阅读或者讨厌某些学科;
写字出格或者笔画经常颠倒;
发音不准或语言发育缓慢,连句造句有问题;
走路或者跑步不稳,双手捧物不协调等诸多表现。
家长们更容易观察到,也更容易使家长感到焦虑的表现包括:
宝贝们虽然能长时间看电视,但却不愿阅读,阅读时出现落字,语序颠倒等;
●有的宝贝不能正确地传递语言信息,如经常忘记老师和家长的话;
●上课小动作不断,不注意听讲;
●脾气暴躁,不愿与人分享;
●穿鞋穿袜子穿衣服经常穿锚,不会系鞋带,画画和写字线条歪歪扭扭;
●唱歌跑调,口吃等。
出现这些现象,家长们往往不知所措,妄图通过批评解决问题,而没有意识到实际上宝贝们并不是故意出现上述表现,而是由于感觉统合发育不协调导致。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感统失调的概念最近几年被说得比较多。有些家长们容易就单一的现象给宝贝对号入座,从而主观地把宝贝的一些正常表现也归结为感统失调而产生过分的焦虑。不是所有的宝贝都有感统失调
感统失调的诊断,一定是在宝贝的特定年龄段,长期出现不可纠正,不随时间好转的感统失调症状后才可考虑,不是所有的宝贝都有感统失调。
宝贝发育的正常过程,不能归结于感统失调
如在宝贝1岁时,刚刚开始学习走路时会出现走路不稳,跌跌撞撞,但随着不断的练习和熟练,到1岁半左右就会走稳并开始奔跑。开始奔跑时由于不能控制起步和停车,又会出现摔倒和跌撞的情况。随着本体觉的不断成熟和不断训练,就会逐渐好转。这是宝贝发育成长的正常过程,不能归结于感统失调。
对感统失调的诊断是一个综合的评价过程
又如,宝贝在三岁左右的语言爆发期,经常会出现自言自语讲故事,和自己说话而家长听不懂,甚至短暂的口吃等情况。这时,家长们也不必过分担心。这是宝贝语言发育从内向性语言向外向性语言转化的时期,而不是所谓的性格孤僻型的自言自语。因此,对感统失调的诊断是一个综合的评价过程,宝贝家长们千万不要断章取义,过分焦虑。
大量的研究表明,感统失调的发生既有先天的成因又有后天的影响因素。但以后天影响因素对感统失调产生的贡献最大。常见的产生感统失调的原因可能为:
●妈咪孕期紧张,压力过大、焦虑,运动不够,导致胎位不正等情况,进而影响到胎儿平衡的学习,重力感不足;
●孕期被动吸烟或者饮酒、喝浓茶、咖啡等引起胎盘血管萎缩,影响胎儿营养摄入,从而影响胎儿脑神经发育;
●早产、剖宫产的婴儿由于受产道挤压不足而影响出生后关节、触觉等方面的感觉学习不足;
●生后没有充分的皮肤接触,未及时添加辅食或辅食品种单一,造成宝贝的触觉味觉的开发不良;
●都市家庭小型化,生活造成空间狭小、爬行不足造成肌肉协调性和空间觉未得到充分发展;
●过早用学步车或者由成人搀扶学步,造成前庭平衡及头部支撑力不足:
●学步后运动空间狭小,缺少在自然地域中的大运动量活动和与其他儿童在一起的集体活动,造成运动觉和感知觉未得到充分开发;
●父母太忙碌,要求太多、管教太严,产生拔苗助长的挫折;
●干预左右手的平衡发展,导致右脑开发不足;
●家长对宝贝保护过度、娇宠溺爱,造成宝贝操作能力欠缺;
●延误矫正,造成宝贝自信不足和不良习惯的定型化。
感统失调是病吗?需要去看医生吗?
严格来说,感统失调是一个症候群,并不能作为一个疾病诊断
其很少能通过血液、影像等常规检查方法发现异常的证据,而只能是基于临床表现的诊断。不能归于一般的儿童内科、外科的就诊体系,而更偏重于儿童心理学和行为医学的范畴。如前所述,自闭症或者多动症的儿童多存在感统失调。而自闭症和多动症的诊断和治疗可以在儿童精神科进行。但对于感统失调的诊断和治疗,目前在国内还主要依靠于民营的一些训练机构。当然,在比较正规、专业的民营机构中,通过引进翻译一些国外核查量表,也已经可以做到对感统失调的专业性“诊断”。
感统失调的家庭训练
信息的整合能力取决于有效神经突触链接的数量。神经突触像伸出多只触角的章鱼,而触角的多少是在生命的早期外界有效刺激的作用下逐渐形成的。生命早期(婴幼儿期和学龄前期),大脑在外界不断刺激的基础上,神经突触的触角不断的生成,根据刺激的强度和持续时间不断调整突触间的链接,最终形成永久性的大脑内信号链接和反馈系统。而现代社会由于多种原因导致的给宝贝的刺激不足,使感统失调的发生率逐渐增加。大脑信号的收集传递系统就像复杂的城市交通网,只有路和路之间畅通,才能做到信号有序有效地输入和输出。因此提倡,感觉统合的训练,不要等感统失调出现后再开始。
应尽量杜绝抑制感统发展的因素,并从小在家庭中开始对感统的家庭化训练
具体的训练措施至少应该包括:
孕期平衡心态,充足营养;
尽量自然产使宝贝经受充分的软产道挤压,有利于其深触觉和本体觉的发育;
生后多进行抚触和被动操练习,也可以进行中医的保健推拿按摩;
通过及时增减衣物,水浴、阳光浴、空气浴等不断的;令热刺激加强其温度觉的发展;
及时添加辅食,多样化辅食品种促进其味觉、嗅觉的发育;
鼓励宝贝通过抓握、翻身、爬行等独立探索周围世界;
避免过度溺爱,锻炼其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生活自理的能力;
经常和自然接触,通过和动物植物的接触认知世界的多样性;
经常和同年龄小朋友接触,家长不过多干预宝贝间的交流行为;
鼓励亲子阅读,增强父母和子女的感情纽带;
可在大型玩具处鼓励爬高,滑梯、海洋球、旋转等练习;
自行下楼梯;
选择舞蹈轮滑等有平衡感训练的课外课程;
适度应用视觉电子产品,杜绝做电视宝贝或IPAD宝贝。
城市空间拥护易使宝贝感统失调?
说法正确。城市拥挤的空间不仅使宝贝从视觉上感受到空间的局限性,而且由于事实空间的狭小,导致宝贝们没有足够的运动空间,从而影响了感统发育。剖宫产的宝贝易发生感统失调?
剖宫产是一个可能诱发因素,但并没有必然联系。因为顺产宝贝会经过软产道的挤压,从而上了深感觉和本体觉发展的第一课。而剖宫产宝贝遗憾地错过了这节课。但剖宫产只是感统失调的一个可能诱发因素,和感统失调并没有必然联系。剖宫产宝贝可以通过生后的积极抚触按摩练习补上深感觉和本体觉发育的课程。不经过爬的宝贝长大后易出现感统失调?
此说法正确。一方面因为爬是很好的四肢和身体协调性锻炼,同时通过四肢、躯干和床、地板的长时间、充分接触,还可以锻炼宝贝的触觉、位置觉和本体觉。另一方面,不爬而直接走的宝贝往往存在过早使用学步车或者过早家长扶站扶走的因素,因此更易出现感统失调。
宝贝的身体不协调是年龄太小的原因,长大了自然就会正常?
不能因为年龄小而忽略感统发育的训练。小年龄宝贝的身体不协调确实是发育过程中的一过性表现。如刚刚直立行走的宝贝确实出现易摔跤、易撞墙的表现。但不能因为年龄小而忽略感统发育的训练。特别是对有感统发育不协调高危因素的宝贝,为了避免今后感统失调的发生,更应该从小创造感统发育的环境,充分刺激感觉统合的发展。
(编辑:爱动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