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幼儿园的孩子会深深地沉浸在自己所画的作品之中,他们的紧张和焦虑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获得缓解。
我女儿萨拉读幼儿园时,有一次,我和她在争论一个问题,我对莎拉顽固的行为方式很生气。莎拉也很生我的气,但是她没有办法直接对我表达不满。
几分钟之后,莎拉心情大好地说:“看呀,妈妈,看我画了什么……”
一匹马——第一次,我能看出来她画的是什么了——长着大肚子和四条强健的腿,脑袋上有一只眼睛、两只耳朵和一个看上去是嘴的东西。在她画画的过程中,她把怒气发泄出去了,忘记了刚才的事情,给她自己创造出了一片“好天气”。
仔细看她的马,长了嘴,还有两排尖牙,看起来很是骁勇善战:“给你,妈妈!”从长着尖牙的马的身上我仿佛看到了自己,我不得不笑了,怒气也一扫而光。
对萨拉来说,她可以通过画画发泄不满情绪。除此之外,她的画也相当于一份“求和礼物”。
孩子借助画画能够自我解压,能够在画纸上寻求问题的解决。
安娜很喜欢自己的弟弟,总是特别疼爱他。所以弟弟常常成为安娜画画的主题。
弟弟在安娜画中总是没有手臂。
一开始,安娜的妈妈很难理解安娜的行为。因为安娜直是个认真仔细的孩子。画画时她会数人物的手指数,并自觉补上缺少的部分,只有她弟弟在画中是个例外。
然后我们把弟弟没有手臂和双手看成是一种重要的提示。在谈论这两个孩子日常关系时,安娜的妈妈提到,弟弟经常会拿走姐姐桌上的东西,然后这些东西便“永久性地”消失了。在那之后,安娜总显得很失望,但是没有表现出她的怒气。因为安娜一直是那么友好和善解人意的孩子。突然,她灵机一动,微笑着说:“如果弟弟没有了手臂或双手,他就不能拿走我任何东西了,是这样吗?”
如果这些冲突能被孩子在画纸上传递或表达出采,甚至幸运地得到大人的理解,那么冲突就会像上面的例子那样迎刃而解:图画一方面释放了绘画者自己的情绪,另一方面宽恕了她所爱的伙伴。
在初次观察孩子的一幅画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思考:
这幅画向我们传达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我们可以发现这幅画的什么特点?
画的中心是什么?
还缺少什么?
可以发现哪些隐藏的含义?
画面上的物体大小、形状以及运动的方向都是怎么样的?
这幅画中是否存在不同的视角、省略、明暗色调的表现法、弧形、圆圈、下划线、笔记、透明处、反面、歪曲的图形等?
哪些内容一再被重复?
即使如此,有时候孩子的画过于抽象,我们实在看不懂,但也不要随便干涉他们作画,要让孩子们按照自己的节拍、用自己的语言作画。
为了不干扰儿童最重要的绘画发展阶段,我们不能给孩子做“榜样”,比如到底应该怎样画一座房子、一个人或者一朵花。如果我们这么做,很有可能不仅是在剥夺孩子发现自己绘画语言的权利,而且是在把一种“绘画外语”强加给他们,这种“外语”就是我们对于事物表象的看法。正确的做法应该是鼓励孩子们去发展自己的、有个性的绘画语言。我们要尊重他们的作品,哪十白是那些我们理解不了的、无法看懂的,甚至第一眼就不知所云的作品。
(编辑:爱动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