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带宝宝去圈书馆,被先生质疑:不到3岁的孩子,能看几分钟书呀?可是那天,我们在绘本阅读区消磨了1个多小时,看了6本书,过得轻松愉快。其实陪宝宝看书,跟为他安排玩乐活动一样,只要注意张弛、动静、松紧、快慢的节奏,就可以保持他的兴趣,而不会让孩子心生厌倦了。
如果是每天有规律地、定时地在家里和3岁以下的宝宝做亲子阅读,那么每次就1-2本书的量,持续时间大概10-30分钟就好了,然后安排其他活动:或切入更动态的游戏模式,到室外去跑跑、运动一下;或进入睡眠和进餐等模式,让宝宝吃点东西、睡一觉。基本上2-3岁的宝宝,能集中在一件事情上的平均时间也就10-15分钟,所以这样的安排挺合理。
不过有没有可能,在比如周末或节假日里,安排一段较长的时间(30分钟至1个小时),和宝宝来一场“密集型”的阅读呢?
在安排宝宝每天的生活、游戏等各项活动时,觉得华德福教育中“吸入”时间和“呼出”时间(也称“收缩时间”和“舒展时间”)这两个概念,颇有可借鉴的意义。
在华德福幼儿园里,“吸入”是指孩子和老师在一起,根据指引进行活动,如听课、阅读、念诗、唱歌、做操等,或根据某些固定程式进行的活动,如布置餐桌等。这是一些相对安静的活动安排,在这类活动中,孩子们会“吸收”——包括知识、对规则的了解、对方法的掌握等等。
安排活动的基本方法,就是将“吸入”与“呼出”这两类活动穿插进行,就好像自然呼吸一样,形成有张有弛的节奏。这样宝宝在身体和心理的状态上,都可以保持平衡,并形成内在的节奏感。
“亲子阅读”,在大分类上属于“吸入”性质的活动:第一会有爸爸妈妈的陪伴;第二总体而言是比较安静的状态,主要诉诸画面和语言;第三会大体上跟着书本的格局来走。所以在宝宝每天的日程安排上,常常将它跟户外活动或比较活泼的室内游戏穿插进行。此外也会安排在临睡前的时段,帮助宝宝逐渐安静下来;或放在用餐之后的时段,让宝宝逐渐地进入到新的活跃状态。
但在周末、节假日,带宝宝去图书馆,消磨一个半天,却是另一回事。从大分类上,将计量时间的单位扩展为“天”,这甚至可算是“呼出”性质的活动:周一至五在家有规律地生活,而到了周末,就走出家门,去较远和较新鲜的地方,接触不同环境、更多的事物,用不同的方式做事。
同样是亲子阅读,平时每天随时随地去做,不过只是稳定的日常生活;可是在周末专门去到图书馆或绘本馆,就变成一项特别的活动。这个变化本身,就会给孩子一个完全不同的感觉:他会把这看成类似一场郊游、逛博物馆那样的概念。
说到郊游或逛博物馆,大概少有人心存疑虑:小孩子能坚持几分钟呀?对图书馆,我也抱着类似的心情。有那么多新奇的绘本呢,我不担心宝宝会在那里感觉无聊。
1个小时的“密集型”阅读,如何安排呢?要始终都让宝宝保持兴趣,最好的办法还是变化。在图书馆,要找到足够多和有趣的新书并不难,所以重点要说到节奏的把握。
并不是说,好像排课程表那样,我们把时间均匀切分:第一个15分钟看什么书、第二个15分钟再看什么书……而是根据宝宝的特点来安排。通常在刚开始时,他的兴趣高涨,能集中注意力的时间长,体力也比较好,看一本书,或许能花上15分钟,细细研究每一幅画面、每一个细节,甚至反反复复地阅读;而越到后来,新鲜感和兴趣度会同时降低,能集中注意力的时间会变短,而体力上也会有消耗,从而产生疲累的感觉,可能一本书就只看几分钟,随意翻翻了事。
所以在前半段约30分钟的时间里,我们可以花比较多的时间,好好地读上2-3本书,把情节、人物、逻辑、细节、问题……都探究一番。就像成人阅读中的所谓“精读”,爸爸妈妈占据主导地位,给宝宝一些指引,提出一些要求,设置目标与任务,给一些挑战:从最简单的“找找这本书里有几只小猫?”到比较复杂的记忆情节、复述故事,乃至头脑风暴、探讨故事的不同结局。
之前我们曾经说到过,所谓“亲子阅读”,其实更侧重的是爸爸妈妈和宝宝一起,以书为载体,围绕着阅读这个主题,所展开的带有很强互动性质的活动。所谓“宝宝看书不过几分钟”,其实描述的是让他自己看书时,在宝宝和书的一对一关系中,容易发生的情形。而爸爸妈妈参与进来之后,就形成了“家长一孩子一书本”的三角关系,三者问的互动,形态一下子就丰富起来了。
很多家长把“亲子阅读”理解为是自己念书,或把书上的故事讲给宝宝听,这当然是很重要、也是运用得最多的形式。仍然沿用呼吸节奏的概念,由爸爸妈妈讲故事、宝宝听,可算是“吸入”性质的活动。那么,根据穿插安排两类活动的方法,隔一段时间,就需要添入“呼出”性质的活动,来调动宝宝的自主性,让他的想法和精力能够释放出来。
(编辑:爱动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