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初涉人世的宝宝交流是一门需要用心学习的艺术。宝宝面对一个未知的世界,既好奇又恐惧,此时父母是他们坚强的后盾,给他们安全感,支持他们勇敢地探索这个世界。而在日常生活中,父母为了让宝宝听话而说出的一些无心之语很可能伤害到宝宝的安全感。
这些话家长不能说
1.“再不听话就不要你了!”
小雨在商场的儿童乐园里玩了一个多小时,快到饭点了,妈妈多次喊他回家,小雨就是赖着不肯走,妈妈生气地说“再不听话就不要你了”。说完扭头就走。
这是大多数家长在无法说服宝宝时常用的“绝招”,但这会对宝宝的心理造成伤害,也破坏了宝宝的安全感。
幼儿会与父母或者其他亲人形成一种“依恋关系”,这种“依恋关系”让宝宝感到安全和被保护,支持着他们去探索世界,而父母说出“再不听话就不要你了”,会让宝宝认为最值得依靠的人都可以随时“不要”他,那就再没有值得信赖的关系了,这会对他幼小的心灵产生巨大的冲击。依恋关系的破坏,会使儿童行为退缩、情绪不稳,难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2.“我说不行就不行!”
菲菲想在吃饭的时候喝可乐,妈妈出于健康考虑不同意,但菲菲不依不饶,还哭了起来,妈妈见状,严厉地说:“我说不行就不行!”
这是一种专制的教育方式,在宝宝与父母意见不统一时,父母简单粗暴地让宝宝顺从自己。父母说出“我说不行就不行”,让宝宝感受到自己处于不平等的地位,不受尊重,甚至任人摆布,这种缺乏民主协商的专制教育降低了宝宝的安全感,让他们习惯于服从父母的安排,而不会主动探索世界或给自己做计划和安排。
3.“你是我从垃圾桶里捡来的!”
丁丁问妈妈:“妈妈,我是从哪里来的?”妈妈忙着做家务,一时不知怎么回答,便说:“你是我从垃圾桶里捡来的!”丁丁听了,脸色一沉,一声不吭地走开了。
随着宝宝自我意识的逐渐提升,他们总会对“我从哪里来”这个问题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而“你是我从垃圾桶里捡来的”这样简单粗暴的回答,会削弱宝宝与父母的关系,让宝宝感受到自己与父母之间关系的浅薄和脆弱,从而缺乏应有的安全感。其实幼小的孩子问这个问题并非想了解生理细节,而是想确定父母是爱他/她的,父母和他/她之间的纽带是坚实可靠的,无论如何都不会断裂。
4.“再不听话打你了!”
辰辰昨天刚买过一辆玩具小汽车,今天去超市又看中一辆,哭着闹着央求爸爸给他买,爸爸劝说无果,大声呵斥道:“再不听话打你了!”
宝宝总会有些无理取闹的行为让父母大为光火,此时父母虽然并不一定真的会打,但常常会以“再不听话打你了”来吓唬宝宝。父母若真的打了,会让宝宝感到在父母的武力面前软弱无力,缺乏安全保障;父母只是吓唬而不采取行动,又会使宝宝对这样的“恐吓”产生一定的“抵抗力”,常此以往,父母的话再也难以对宝宝产生威信。
建立安全感三步走
耐心倾听宝宝的需求
日常生活中,宝宝虽然时不时会出现无理取闹的情况,但在多数情况下,宝宝提出自己的要求,也有他们自己的一些小理由,父母需要有足够的耐心来倾听宝宝的要求,并努力与他们沟通。
比如当辰辰又想买一辆玩具小汽车时,如果爸爸能够耐心询问“为什么又要买”,辰辰也许会说昨天买的小汽车轮子好像卡住了,开不动,所以想再买一辆。这时爸爸可以给辰辰承诺,晚上帮他修小汽车,如果修不好再买。这样既解决了问题,也不会因为“恐吓”而降低宝宝的安全感。
不要偷偷离开
宝宝们会有这样一些习惯,睡觉时拉着爸爸妈妈的手,玩积木时时常抬起头来看看爸爸妈妈在不在身旁。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对幼儿来说父母是他们的“依恋对象”,父母的陪伴让他们感到安全踏实,可以安心入睡或者全身心投入到游戏中去,而父母在没有告诉宝宝的情况下偷偷走开会让他们感到恐慌。有了这样的经历,即使睡觉也不肯松手,即使玩游戏也无法专注,时刻“监督”父母陪在他们身边。可想而之,这样对宝宝的成长十分不利。
允许宝宝偶尔哭闹
年幼的宝宝还不太会用语言表达他们的情绪,当他们受到惊吓、身体不适、要求得不到满足时,他们就会用哭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哭闹的过程也是一种发泄的过程。
父母不了解宝宝哭闹的原因而一味地制止,只会让宝宝因无法发泄情绪而感到压抑和愤怒。所以,当宝宝哭闹的时候,父母首先要搞清宝宝哭闹的原因,然后根据不同的情况去安抚,而不是马上制止。
(编辑:爱动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