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表扬孩子这件事上,上一代家长大部分是吝啬鬼,以羞辱、打击、否定孩子为主要方式,好像表扬孩子是犯罪一样。当70后、80后成为家长,表扬又越来越泛滥了,很多家长面对孩子都变成了抒睛圣手,孩子吃了口蔬菜、随手画了个线段、把杯子盖子盖上了,都会收获深情讴歌:“你太厉害了!”“你画得太好了!”“你真聪明!”
韩寒说中国人有个习惯,总爱用假大空来讴歌真善美。这话也适用于很多家长。“宝宝你真棒”,“宝宝你真乖”,“宝宝你真听话”,“你真了不起”……这些抽象派赞美在家庭教育领域严重超载。
一方面,现在大部分家长们都自恋,真心认为自己的孩子就是人类进化史上的巅峰,所以动用再肉麻的形容词,都不会觉得过分;另一方面,近十几年早教都强调激励式教育,强调赞美对孩子的积极作用,家长们也扭转态度,懂得欣赏孩子的优点。但问题是,我们激励孩子,是要让他们自信,还是自恋呢?让孩子从小活在重磅的、密集的、马不停蹄的甜言蜜语中,他们能否形成对自我的准确认知呢?其实。作为家长,我特别理解一点,假大空式的表扬是最省事的,随便扔两顶高帽子过去,孩子就开心了,大人也不用动脑子,皆大欢喜。但是,过度的赞扬会造成反效果。
心理学家H·G·基诺特通过研究发现,幼儿受到太浮夸的表扬,反而有心理压力,会心虚,会有逆反心理——我根本没那么乖吧?为了表现真正的自我,反而故意捣乱。有的家长感情特别充沛,直接用“大师”、“高手”、“诗人”、“文学家”等豪华标签贴孩子身上,哪怕孩子只是说了一句稍微有趣的话。这样会让孩子更无所适从。想想看,如果我们会弹《致爱丽丝》,就被夸成莫扎特,会不会觉得对方太扯淡,当我白痴吗?不要低估小孩的感受力和智商。同为人类,他们喜欢得到的表扬都是一致的,那就是具体的、细节化的、就事论事的表扬。我有一个朋友,属于万人迷型的,她说自己最大的秘诀就是懂得细致地赞美别人。
你夸一个女人,“你身材真好”,就不如夸对方,“你的腰臀比例也太神话了吧,腿长得简直超现实了”!表扬的时候,最好用比较级,而不是最高级。那种“你是世上最聪明的孩子”、“你是最完美的”其实是最空洞的,而且把孩子置放于一个跟别人比较的空间,没有必要,孩子更需要和自己比,每一天都有长进,第一天都在长进中获得成就感,这样孩子也会得到非常真实的快乐。如果孩子自己收拾了玩具,可以说,“宝宝今天非常有条理,比上次进步多了”;孩子把好吃的分给小朋友,可以说,“宝宝懂得跟别人分享了”;孩子用乐高积木搭出全新的高楼,可以说。“这次搭得很有创意,尤其是还设计了停车场,考虑得很周到哦”……就事论事的表扬需要家长动用足够的观察力,去发现宝宝每一点细节上的进步——要是家长既有福尔摩斯般的神奇观察力,又懂得蔡康永的说话之道。那就太完美了。其实,有时候表扬和建议来个巧妙结合,效果更好。
比如宝宝玩剪纸,剪出一只大恐龙,我们夸他,这次剪得比上次精致些了,恐龙的爪子都是完整的,如果宝宝速度放慢一点。再耐心一点,剪出的恐龙会更漂亮的,恐龙也会很得意!要知道,每一次赞美,都可以成为一次方向的调整。
也许每个人都有这种经验一—上学的时候,如果一门课的老师喜欢自己、认可自己、鼓励自己,那科成绩就会越来越好,这在心理学上就叫皮革马利翁效应,你越是受到肯定的地方,就会表现得越好。将孩子某个正面的方向引导,有的孩子已经完全掌握的事,不必重复赞美,把赞美的额度调配到宝宝还比较弱的地方——这么一说,赞美个孩子,还得有部属、有策略、有技巧,家长们还真是心机鬼啊。
(编辑:爱动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