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人们在购买食品时,或多或少得具备点营养学常识。不然,光是经销商在包装上设下的“文字陷阱”就能把你忽悠得找不着北。这里搜集了商家们最常见的“文字陷阱”专家帮你一一破解。卖点其实是废话
有些时候,营销广告会利用消费者不了解食品知识的弱点,想出一些吸引眼球的说法。内行听起来完全是废话,而消费者听起来似乎很新鲜很有趣。比如说,某白糖产品在包装上大字印着“甘蔗糖”、“纯天然”等字样,让消费者觉得其他的白糖产品都不纯不天然。其实,白糖的学名就是蔗糖,我国白糖产品中90%左右都是甘蔗榨出来的糖,有何稀罕?
某植物油广告宣称“本品不合胆固醇”,让你以为它多出众多健康。其实,所有的植物油都不含胆固醇,只有动物性食品中才有。
我们经常可以见到“全麦”、“Q-3脂肪酸”等字眼,精明的商人经常会把这些看似很专业的词汇加重、加粗放在显眼位置。其实,麦片本来就该是“全麦”的,没有“Q-3脂肪酸”的当然也不能称之为鱼油,这些难道还需要强调?
偷换概念
某植物油广告宣称“健康不肥腻”,其实它只是口感不腻,而脂肪的含量是99.9%,绝不比其他烹调油含量低。因为只要是烹调油,就必须达到这个纯度,否则,杂质、水分那么多,下锅就冒浓烟不说,放在超市里几个月也早就变质了。
这种宣传一样要非常非常小心,因为无糖不等于无淀粉,也不等于低脂肪低能量。比如说,一种无糖的月饼,糖的份额用淀粉和油脂来填充,照样升血糖升血脂,没多大优势。号称“无蔗糖”的粉糊状食品更要小心,它只是说没有加白糖,并不承诺你没有加麦芽糖浆,没有加糊精,没有加淀粉。事实上,糊精和麦芽糖浆升高血糖的速度比白糖还要快,糖尿病人买到它们真是太悲催了!
现代人越来越重视自己的身材,总想着控制脂肪的摄入。因此,一些商家也在很多的活性乳酸菌饮料宣传中,打出了“零脂肪”的口号。然而在这类饮料的营养成分表中,却明确标明含有一定量的碳水化合物,或“能量”一栏不为0。这是为什么?
一般在“零脂肪”饮料的配料表里,都能找到白砂糖、葡萄糖的身影。有的白砂糖含量仅次于水,比脱脂奶粉还多。而含糖多的食品,就算真的零脂肪,其中的碳水化合物进入人体后,也可能转化为脂肪,摄入过多时会引发肥胖、高血脂等问题。换句话说,既然含糖,那么所谓“零脂肪”也就没有意义了。
噱头大于功效
某些饼干点心之类的产品号称“高纤维”。高纤维不等于低脂肪,甚至正相反,高纤维产品往往脂肪含量更高,因为没有大量油脂的帮忙,高纤维的产品简直没法下咽。即便纤维有点好处,那么多饱和脂肪陪着,这好处也早就淹没在坏处当中了。
不少薯片、饼干、膨化食品都号称是“非油炸”,采用了烘烤的加工方式。这让很多人以为,非油炸食品不含油,所以更健康。的确,非油炸食品确实比油炸的好一些。首先它含油更少,其次是没有经过高温油炸,致癌物少。但非油炸食品只是加工时不用油炸,不代表不含油。比如有些食物烘焙时也需要刷油,才能保证其香酥脆的口感。非油炸食品的脂肪含量从百分之十几到百分之三+几不等,仍然较高。
补钙理念的深入人心,让很多食品打起了“高钙”的旗号。其实,食品标注“高钙”字样,并不见得含钙量就高;即使真的达到了“高钙”标准,想借此起到补钙作用,也不太可能。因为多数食品中添加的是碳酸钙,这种钙在人体内的吸收效果并不理想。在牛奶中加入过多的钙、铁、锌等无机盐后,如果不能很好地被吸收,反而会对人体肾脏以及消化系统造成很大负担。牛奶本身属于补钙高手,额外添加的钙吸收率不如牛奶本身含有的钙,另外牛奶中不可能额外添加超大量的钙,因为超大剂量钙会影响牛奶的稳定性,所以高钙牛奶比普通牛奶钙含量高出20-30%左右:如果补钙选择普通牛奶足以。
零热量产品,如饮料、果冻等,通常会使用人工甜味剂代替蔗糖。而美国普度大学在《行为神经科学》期刊上发表的研究发现,食用替代糖的试验组,最后反而吃得过多,体重增加也较明显。因为人工甜味剂会让人忘记自然甜度的味道,干扰体内控制热量的能力,身体会不自觉补充更多热量。零热量是指每100克食物所含热量不应超过4卡,因此准确地说,“零热量”并非毫无热量。一旦消费者放松戒心大吃,时间久了就会有累积效应,同时摄入过多的色素和香料等。
打着“全谷物”、“纯谷物”等字眼的速溶饮品,号称含有精选营养谷物,可补充纤维素。但其实,拿来磨成粉的谷物,大多属于等级较差、成本较便宜的原料,例如碎米或存放比较久的谷物等。它们经过加工、磨粉后营养素很容易流失,如果要靠它来弥补摄取全谷物的不足,并不实际。另外,纯正谷物指的是没有经过精制,仍保有糠层、麸皮的谷物,它们就算被磨成粉,也应保有原来的麸皮、胚芽比例。但现在,很多宣称健康的全谷物速溶饮品,并不标示麸皮的比例,成分里占最多的却是黑芝麻、松子等坚果以及黑豆、花生等,和全谷物其实没多大关系。
(编辑:爱动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