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医者对小儿饮食的主旨就是这句“三分饥,小儿安”。道理大家都知道,但是做起来的确不容易,难道宝宝明明想吃,却不给吗,父辈不能理解,祖辈更是做不到。但从预防医学的角度来看,这话真有理。
三分饥,有道理
初生小儿脾胃运化功能不好,消化酶活力比较低,对于淀粉、蛋白质、脂肪的消化能力也不够完善。因此,即使婴幼儿需要丰富的食物作为营养来源,但这些售物却都不能多吃,多吃后极易出现消化不良,引起打嗝、胀气、便秘、腹泻、哭闹等症状。同时吃得太饱也会让脾胃长期处于超负荷运转中,导致脾胃损伤。
消化不良是小儿常见疾病,大多数消化不良引起的腹泻,在小儿的排泄物中都有未消化完的蛋白质和脂肪。我们有理由认为这就是食物积滞引起的消化道疾病,这和生活过度舒适优越有关系。我国元代著名儿科专家曾世荣在《活幼心书》中曾写道“四时欲得小儿安,常要三分饥与寒,但愿人皆依此法,自然诸疾不相干”,也进步阐述道“殊不知忍分饥,胜服调睥之剂,耐分寒,不需发表之功”。要让孩子保持七分饱不会伤及脾胃,就不容易发生胃肠道疾病,从而避免了服用调理脾胃的药。
如何把握“三分”?
现在,道理明白了,如何把握这个度呢?所谓三分,不是机械地让孩子的饮食减少三成,而应该理解为不要过分温饱。良好的饮食习惯饮食上应以品种多样、烹饪程序简单、荤素搭配合理为宜。另外应做到根据孩子的个体差异安排饮食,每个孩子因为先天差异、活动量不同等原因在食量上也有很大差异。
婴幼儿不知道饱足,但对一切充满好奇感,导致进食无节制,作为家长切记不要追着喂饭、边看电视边喂饭,这些都是最容易过度喂养的恶习。脾胃是后天之本,出生后每个阶段成长所需要的营养都靠脾胃来运化,如果过度喂养导致脾胃损伤,这样反而容易引起营养不良,导致其他疾病。
根据不同阶段的发育特点喂养
我们还可以根据小儿生长发育特点来判断喂养的量是否合适。
·看体重
正常小儿出生的时候平均体重为3kg,男孩比女孩稍重一点。出生后的最初几天,小儿可出现生理性体重下降,但下降范围一般不超过、300g,出生后3-4天体重就不断增加。
体重增加的速度跟月龄有关,生后3个月之内生长最快,平均每天增加25-30g;4-5个月时,体重是出生时的2倍;1周岁时约为出生时的3倍。
1岁以内每个月的体重可按下列公式推算:1-6个月小儿的体重(g)=出生体重+月龄×600(g);7-12个月小儿的体重(g)=出生体重十月龄×500(g);1岁以后平均每年大,约增1-2kg;2-10岁小儿的体重(kg)=年龄×2+8(kg)。例如,1个4岁小儿,他的体重为14x2+816(kg)。增长速度也不定很均匀,受多方因素影响。
·看身高
身高可以反映骨骼的发育情况。正常小儿出生时平均身长为50em,身高增长的规律和体重一样,年龄越小增长越快。出生后6个月以内,平均每月增长25cm左右。6-12个月,平均每月增长12cm左右。1周岁以后的平均身高可依以下公式计算:身高(cm)=年龄×5+80(cm)。例如,3岁小儿的大概身高(cm)-3x5+80-95(cm)。
·看胃容量
了解宝宝大概的胃容量,可以帮助妈妈们有效掌握不同日龄应给予宝宝的饮食量,但因为不同宝宝个体差异也比较大,以下胃容量表格仅供参考。
科学喂养小招式
按时进餐
定时定量的饮食是保养脾胃的好方法,随着孩子口腔肌肉、牙齿的发育,应逐步添加软硬程度不同的食物。和大人同桌进餐习惯。
孩子7个月之后,就应该尽早为孩子准备餐椅,和大人同桌进食,养成良好的进食习惯。
晚餐从简
晚餐应以易消化的简单食物为主,难以消化的肉类尽量放到中午吃。因为小儿晚上睡得早,晚饭后活动比白天少得多,如果吃太多不易消化,会影响睡眠。“食不安,则卧不眠”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少甜少冷食
冷饮使脾胃功能迟滞,容易腹泻、消化不良;甜食容易引起便秘、腹胀气。婴幼儿应避免食用。
哭闹后不要立即饮食
平静的情绪有益于食物消化。吃饭时不宜训斥孩子或高谈阔论。
(编辑:爱动脑)